徐國榮 教授、博導

個人簡介


徐國榮,男,1965出生,安徽廬江人。1995年考入南京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師從周勳初先生和莫砺鋒先生,1998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1998年入職太阳集团1088vip,一直工作至今。現為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漢魏六朝文學、魏晉玄學、古代文學學術史,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基金項目等多項,出版《中古感傷文學原論》、《玄學和詩學》、《魏晉玄學會要》等著作,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産》、《文獻》、《學術月刊》、《文史哲》、《學術研究》、《社會科學戰線》、《中國韻文學刊》、《孔子研究》、《學習與探索》、《學術界》、《暨南學報》、《華南師範大學學報》、《安徽大學學報》、《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過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刊全文轉載,為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摘錄。


開設課程


1.本科生課程:中國文學史(先秦漢魏六朝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論語》導讀、《孟子》導讀、《孫子兵法》導讀、《世說新語》導讀、玄學與魏晉風度等等;

2.博士生和碩士生課程:中國古代散文史、中古文學與文化、二十世紀古代文學學術史、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論等等。


代表性論文


1.《陶詩的兩大意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2.《讀鮑存疑》,《文獻》1997年第2期;

3.《鮑照詩歌“險俗”釋證》,《中國韻文學刊》,1997年第2期;

4.《漢末私谥和曹操碑禁的文化意蘊》,《東南文化》1997年第3期;

5.《晉宋寒人的崛起和文學的關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6.《漢魏名士的人格萎縮和通脫之風》,《學術月刊》1997年第8期;

7.《東晉前期詩歌斷層化探析》,《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2期;

8.《六朝名士的情禮之争》,《文史哲》2000年第3期;

9.《東漢儒學名士薄葬之風吊祭活動的文化蘊涵》,《東方論壇》2000年第4期;

10.《先唐诔文的職能變遷》,《文學遺産》2000年第5期;

11.《近二十年大陸玄言詩流變研究之檢讨》,《暨南學報》2000年第5期;

12.《從<世說新語>看玄言詩的世俗底蘊》,《暨南學報》2001年第3期;

13.《中國文學自覺的契機及其代價》,《學術研究》2002年第4期;

14.《名士精神與漢魏之際孟子地位之沉浮》,《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15.《嵇康之子嵇紹的曆史公案》,《文史知識》2003年第6期;

16.《漢晉時期的數字化标榜與取士制度》,《文史哲》2004年第3期;

17.《關于“以悲為美”問題的誤解及其澄清》,《文藝研究》2004年第5期;

18.《死于曹操之手的文士》,《文史知識》2004年第11期;

19.《論漢魏六朝連珠體的演變與文學發展》,《暨南學報》2005年第5期;

20.《魏晉文學研究中的魯迅資源和“魯迅神話”》,《學術界》2006年第1期;

21.<焦仲卿妻>旁證》,《學術研究》2006年第3期;

22.《謝赫“六法”之無“法”解》,《學術研究》2008年第11期;

23.《漢魏豔情賦對高唐神女傳說的承繼與變異》,《文藝研究》2009年第9期;

24.《晉宋廬山僧團與文藝“神思”的邏輯生成》,《學術研究》2011年第4期;

25.《中正品狀與鐘嵘<詩品>之結構模式》,《暨南學報》2011年第5期;

26.《“歸去來兮辭”淵源考論》,《文藝研究》2012年第3期;

27.《魏晉六朝之學在現代學術研究中的資源性意義》,《學術研究》2013年第12期;

28.《論<采菽堂古詩選>對庾信的推崇》,《安徽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29.《學術救亡:抗戰時期的魏晉六朝之學》,《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30.《宮體詩文獻記載之矛盾分析》,《暨南學報》2015年第12期;

31.《抗戰文化視域中的陶淵明接受研究》,《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5期;

32.《論章太炎對唐代文章的批評》,《詩書畫》2016年第2期;

33.《新見盧元昌<半林詩稿>考略》,《文獻》2017年第2期;

34.《清人“學韓先學柳”論》,《廣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11期;

35.《沈曾植“元嘉關”詩論中的現實文化關懷》,《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聯系方式


txgr@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