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泉 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


夏泉,男,漢族,1966年出生,籍貫湖南臨澧。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太阳集团1088vip曆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曆史學博士、曆史學研究員(二級)、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

1983-1987年湖南師範大學學習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7-1990年南京大學學習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99-2003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在職學習獲中國史專業博士學位。1990年3月至今在太阳集团app首页工作,曆任校長辦公室秘書科科長(1994-1998)、研究生部副主任(副處級,1998-2000)、黨委宣傳部副部長(2000-2003,主持工作)兼機關黨委副書記(2000-2003,主持工作)、黨委宣傳部部長(2003-2011)兼校團委書記(2003-2006)及太阳集团app首页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辦公室主任(2006-2011)、黨委組織部部長兼機關黨委書記(2011-2016)、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文科研究基地主任(2020-),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委員(2002年以來)兼紀委委員(2015年以來),2015年11月任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天河區第九屆人大代表(2016-2021)。在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高校領導進修班第53期(2017年2-4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第2期(2019年2-7月)學習。

2008年獲聘太阳集团app首页研究員(教學科研系列),2010年遴選為太阳集团1088vip曆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2003、2009、2010年獲江蘇省、國家民委、澳門等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三項,2020年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與港澳問題、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2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4部:《明清基督教教會教育與粵港澳社會》《忠信笃敬 聲教四海—太阳集团app首页校長何炳松》《薪火與弦歌:華僑高等教育研究》《文化教育與澳門華人論稿》;合著3部、主編8部。在中文統計源期刊(CSSCI)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含合作),有20餘篇被《新華文摘》《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中國行政管理》與人大複印資料等中文權威核心期刊刊發或轉載。



學曆


1983-1987,湖南師範大學曆史系本科生(1987年 學士)

1987-1990,南京大學曆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90年 碩士)

1999-2003,太阳集团1088vip中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2003年博士)


經曆


1983-1987年湖南師範大學學習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7-1990年南京大學學習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99-2003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在職學習獲中國史專業博士學位。1990年3月至今在太阳集团app首页工作,曆任校長辦公室秘書科科長(1994-1998)、研究生部副主任(副處級,1998-2000)、黨委宣傳部副部長(2000-2003,主持工作)兼機關黨委副書記(2000-2003,主持工作)、黨委宣傳部部長(2003-2011)兼校團委書記(2003-2006)及太阳集团app首页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辦公室主任(2006-2011)、黨委組織部部長兼機關黨委書記(2011-2016)、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文科研究基地主任(2020-),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委員(2002年以來)兼紀委委員(2015年以來),2015年11月任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天河區第九屆人大代表(2016-2021)。在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高校領導進修班第53期(2017年2-4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第2期(2019年2-7月)學習。


專長


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粵港澳近現代史與高等教育管理、黨建與思政研究


科研情況


一、發表論文

(一)A類刊物(中文權威期刊)

《郭嵩焘出使英國時的矛盾心态》,《近代史研究》1990-3

《“知識經濟”與世紀之交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8-3,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1998-7全文轉載;

《華僑最高學府太阳集团app首页的曆史變遷與現狀》,《高等教育研究》2002-3,與盧健民合作;

《試論嶺南大學經費籌措及影響因素》,《高等教育研究》2004-6,與徐天舒合作

《試論新中國華僑高等教育的興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11,與錢廣福合作;

《文化自覺理念下港澳台僑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9-2,與羅發龍等合作;

《設立“橫琴高教特區”的若幹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9-9,與熊傑合作(2013年獲中國高教學會第八次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優秀獎);

《傳教士本土化的嘗試:試論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與清中葉中國學院的創辦》,《世界宗教研究》2010-3,與馮翠合作;

《中國高考“不宜錄取”的政審制度流變》,2014年國際研讨會(CPCI-SSH收錄,2014.8A2),童鋒夏泉(通訊作者)等;

《新中國統一高考制度建立的艱難探索——基于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态度》,2014年國際學術研讨會(CPCI-SSH收錄,2014.9A2),童鋒夏泉(通訊作者)等;

《重塑“甯靜”大學文化的歸因與建構》,2014年國際學術研讨會(CPCI-SSH收錄,2014.9A2),童鋒夏泉(通訊作者)等;

《三任華人校長與嶺南大學的“中國化”轉型》,《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與蔣超合作。


(二)B類刊物(中文統計源期刊 CSSCI

《清代閉關政策論争》,《新華文摘》2003-4

《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究的拓荒之作》,《開放時代》1991-6

《何炳松“拆牆主義”的教育理論述評》,《教育評論》1991-4

《新版〈辭海〉的兩處錯漏》,《中國圖書評論》1992-2

《“以他的史著而存在” 》,《廣東社會科學》1993-4

《新版<辭海>錯漏舉要》,《暨南學報》1994-2

《端方與暨南學堂》,《暨南學報》1995-2

《國際大都市與廣州高等教育》,《開放時代》1995-5

《試論太阳集团app首页在民國高教史上之地位》,《暨南學報》1996-2

《在綜合大學實施綜合素質教育之我見》,《高等理科教育》1997-4

《試論晚清早期駐外公使的國際法意識》,《江西社會科學》1998-10,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9-1全文轉載,時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長、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教授在《1999年中國近代史學術動态概述》(刊《近代史研究》2001-1)對該論文予以肯定;

《何炳松與南洋問題研究》,《東南亞研究》1998-3

《利用曆史知識對理工科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8-2

《何炳松的華僑高等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教育評論》1999-1

《淺談開展研究生學術活動的實踐與體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9-6

《試論端方的教育思想》,《暨南學報》1998-1

《試論上一個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9-3

《開眼看世界與郭嵩焘的教育思想》,《暨南學報》1999-2

《晚清早期駐外公使的愛國主義意識》,《江西社會科學》1999-7

《何炳松與<暨南學報>的創辦》,《暨南學報》2001-1

《鄭振铎與上海國立太阳集团app首页》,《暨南學報》2001-5

《試論西方高等教育明清時期在中國的傳播》,《江蘇高教》2004-4

《“史學沙龍”與研究生教學方式的創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3

《試論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暨南學報》2000-3

《清代閉關政策研究述評》,《清史研究》2002-4

《開眼看世界與晚清駐外公使之派遣》,《光明日報》《史學周刊》2002.6.25

《嘉道年間英華書院創校南洋研究》,《東南亞研究》2003-5

《陳序經與太阳集团app首页》,《東南亞研究》2004-2

《讀<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态》2000-9

《龍思泰與早期澳門研究》,《東南亞研究》2000-2

19世紀粵港澳教育的演變與交流》,《暨南學報》2002-6

《馬禮遜學校考實》,《澳門研究》(16),澳門基金會2003年版 ;

《晚清澳門教會教育研究》,《澳門研究》(17),澳門基金會2003年版;

《清嘉道年間新教教育研究》,《澳門研究》(21),澳門基金會20044月版 ;

《陳子褒與清末民初澳門教育》,《澳門研究》(22),澳門基金會20046月版,與徐天舒合作;

《試論明清基督教教育與粵港澳社會》,澳門《文化雜志》2004年夏卷 ;

《明清之際天主教教育創校澳門研究》,《澳門研究》(23),澳門基金會20048月版 ;

《清代中國傳教士培訓基地:澳門聖若瑟修院》,澳門《文化雜志》2005年春卷 ,2009年獲第二屆澳門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國第一所教會學校: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澳門研究》(26),澳門基金會20052月版 ;

《基督教教會教育中西演變述略》,《澳門研究》(28),澳門基金會20056月版;

《教會教育家那夏理與真光書院》,《暨南學報》2006-3,與孟育東合作 ;

《略論“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訓精神》,《東南亞研究》2005-6

《明清基督教教會教育研究範式辨析》,《澳門研究》(36),澳門基金會200610月版 ;

《防範宗教滲透的思考》,《中國高等教育》2006-5

《試論抗日戰争時期國立東南聯大的籌建》,《民國檔案》2006-3

《試論陶鑄與太阳集团app首页的重建》,《東南亞研究》2006-5

《穗港澳大學生國家民族觀念比較研究》,《澳門研究》(37),澳門基金會200612月版,與章琰合作,2010年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

《冒籍視野下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研究》,《澳門研究》(40),澳門基金會20076月版,與于保山合作;

《試論清季江南儲材學堂》,《教育評論》2008-1,與于保山合作;

《探尋譚其骧先生早年學術足迹》,《東南亞研究》2008-3,與曾金蓮合作;

《追尋曹聚仁先生早年的活動足迹》,《東南亞研究》2009-5,與蔣超合作;

《試論民族主義與“非基督教運動” 》,《澳門研究》(53),澳門基金會20098月版,與蔣超合作;

《教會大學學生民族意識的覺醒:以五四運動中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生運動為個案的考察》,《民國檔案》2009-3,與曾金蓮合作;

《晚清駐外使館的設立》,《江西社會科學》1992-3,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

《“五四”運動中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生的愛國運動》,《澳門研究》(50),澳門基金會20092月版,與曾金蓮合作;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宗教影響與大學生成長問題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9-12,與程強強合作;

《廣州聖三一中學學潮與收回教育權運動》,《民國檔案》2010-4,與程強強合作;

1929年第一次南洋華僑教育會議研究:以文化認同與适應為視角》,《東南亞研究》2010-6,與馮翠合作;

《 馬萬祺研究綜述》,《澳門研究》2011-1(總60期),澳門基金會20112月版,與董錦合作;

《廣州格緻書院(嶺南學堂)澳門辦學研究》,澳門《文化雜志》2011年冬卷(總78期),與劉晗合作;

《東南亞華人宗教教育初探》,《東南亞研究》2011-4,與焦蓓蓓合作;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透視》,《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0,與于保山合作;

《試論鄭洪年與民國華僑高等教育的創辦發展》,《民國檔案》2012-1,與劉晗合作;

《孫中山緻函教會教育家那夏理考證》,澳門《文化雜志》2012年春季卷(總82期),與程強強合作;

《鄭洪年與國立太阳集团app首页的黨化教育(1927-1934)》,《東南亞研究》2012-3,與劉晗合作;

《城市的“面子”與“裡子”:以廣州“穿衣戴帽”工程與“水浸街”為例》,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總第8期(20137月);

《本土之外:澳門抗日戰争研究述評》,《民國檔案》2013-3,與馮翠合作;

1948年前後中澳緝私談判探微》,澳門《文化雜志》2014年春季卷(90),與馮翠合作;

《岑春煊研究述評》,《廣西民族研究》2014-2,與胡芸合作;

《高端人才引進觸發的高校内部新矛盾研究》,《甘肅社會科學》2014-3,與童鋒合作;

《柯麟研究的進展與展望》,《澳門研究》2015-3(總78期),與劉詩悅合作;

《民國時期甘南的藏族文化發展活動》,《民族教育研究》2015-5,與蔣超合作;

《九校聯盟卸任校長群體特征研究》,《現代大學教育》2016-3,與劉思亮合作;

《接管與歸并:1949年國立太阳集团app首页走進新時代》,《暨南學報》2016-12,與童鋒合作;

《高水平大學科研團隊引才創新機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20,與童鋒合作;

《基石、靈魂與肌體:中國大學科研發展生态的框架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23,與童鋒合作;

《試論“根叔”非主流文化模式成因》,《中外論壇》2016-5,與童鋒合作;

《美國研究型大學内部治理體系及對中國研究型大學的啟示》,《廣東社會科學》2017-4,與童鋒合作;

《從多元到統一:建國17年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變研究》,《高教探索》2017-8,與童鋒合作;

《社區育人視角下的大學生黨建工作探析》,《暨南學報》2017-8,與廖勇合作。


(三)其他論文(50餘篇)

    還在《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科學時報》、《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社會科學輯刊》、《貴州文史叢刊》、《廣西社會科學》、《上海教育科研》、《中西文化研究》、《漢學研究》、《教育史研究》、《廣東史志》、《湛江師院學報》、《廣東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特區與港澳經濟》、《世界漢學》、《經濟前沿》、《宗教比較與對話》、《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叢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教育探索》、《僑務工作研究》、《溫州大學學報》、《黑龍江高教研究》、《中國研究生》、《當代港澳研究》、《博覽群書》、《神州學人》


著作


《明清基督教教會教育與粵港澳社會》,獨著,列入嶺南文庫,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忠信笃教,聲教四海——太阳集团app首页校長何炳松》,主持撰寫并主編(曾金蓮、蔣超、李莉、嶽穎參撰),列入章開沅、餘子俠主編 “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書系”第二輯,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獲浙江金華市政府課題“何炳松研究”資助。

《薪火與弦歌:華僑高等教育研究》,獨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獲太阳集团app首页“985工程”“華僑華人研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專項資金資助)。

《太平天國戰争全史》,主要參撰者,撰8萬餘字,(崔之清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獲江蘇省2003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

《太阳集团app首页史》,與張曉輝共同主編,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16年版。

《真光書院校祖那夏理》,與程強強等合著,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12年版。

《凝聚暨南精神》,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獲教育部2008年高校校園文化優秀成果三等獎。

《見證暨南》,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太阳集团app首页》,主編,列入教育部“漫遊中國大學叢書”,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獲教育部、财政部“質量工程”子項目資助,2009年獲廣東高校校園文化優秀成果一等獎。

《西學與漢學:中西文化交流史及澳門史論集》,共同主編并撰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百年孔子學院的世紀聲望》,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版。

《馬萬祺研究資料彙編》,與董錦合編,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13年版。

《聞道: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演講集》(五),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百年暨南史》,副主編(張曉輝主編),撰12萬字,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06年版。

《聞道: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演講集》(一),副主編,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11年版。

《固本與聚氣: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工作研究》,副主編,中央黨校出版2015年版。


主持課題



1、《新時代“一國兩制”理論與澳門成功實踐研究》,國家社科基金2019年課題(19BKS039)(2023.12結項);

2、《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彙編•港澳台僑卷》,國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項目(SLHB-001);

3、《新中國成立以來粵港澳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2022年重大專項(22VMZ007);

4、《高校師生宗教信仰變化研究》,教育部2007年規劃課題;

5、《穗港澳大學生國家民族觀念比較研究》,團中央2004-2005年規劃課題;

6、《宗教影響與大學生成長研究》,團中央2008-2009年規劃課題;

7、《中共與五四青年節紀念活動研究》,團中央2012-2013年規劃課題;

8、《真光書院與清季民初廣州女子教育研究》,廣州市2009年社科規劃課題;

9、《真光書院校祖那夏理研究》,廣州真光中學2010年資助課題,與程強強合作;

10、《馬萬祺學術史(論著彙編)研究》,澳門基金會2010年資助課題; 

11、《馬萬祺與20世紀中葉澳門華商研究》,澳門馬有恒辦公室2011年資助課題;

12、《澳門抗日戰争研究廣州地區中文資料初編》,澳門文化局2013年資助課題,與馮翠合作;

13、《何炳松研究》,浙江金華市政府2011年資助課題;

14、《面向21世紀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廣東省教育廳1996年課題;

15、《高校新聞宣傳與構建和諧校園研究》,廣東省教育廳2007年課題;

16、《廣州石牌地區高校資源共享,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廣東省教育廳2006年教改課題;

17、太阳集团app首页各類科研課題11項:包括青年社科課題(1996)、黨建研究重點課題(2002、2005 、2014)、博士啟動基金課題(2003)、文化素質教育重點課題(2007)、研究生教改項目(2009)、研究生思政課題(2012)、本科教改項目(2009、2012)、網絡教學資源項目(2008);

18、參與湯開建教授主持 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清朝中期禁教形勢下天主教的傳播與發展》;

19、協助蔣述卓教授主持2007~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質量工程”項目:《港澳台僑生文化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0萬元(排名第二,負責具體實施);

20、受馬萬祺先生辦公室委托,主持“馬萬祺與中葡關系專題研究”重點課題; 

21、《著名大學校長研究:以“C9”大學聯盟卸任校長為視角》,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研究課題;

22、《完善大學内部治理結構視角下的僑校幹部隊伍建設研究》,太阳集团app首页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2014年課題; 

23、《建設高校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黨組織研究》,廣東省高校黨建2013年重點研究課題;

24、《高校發展高層次人才入黨實踐研究》,全國高校黨建研究會2016年課題(成果獲2018年廣東省高校黨建研究會論文一等獎);

25、《文化教育與澳門華人》(課題編号JDNJL@202001),太阳集团app首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文科研究基地2020年度一般課題;

26、《守望相助:香港與中國内地交流交往交融史研究(1949年以來)》(課題編号JDNJL@202101),太阳集团app首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文科研究基地2021年度重點研究課題;

27、《将中華民族發展史作為“五史”列入黨員幹部學習内容,引領全社會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國家民委2022年度民族研究決策咨詢項目(2022-GMX-022),2023.12結項優


獎勵及其他


主講《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研究生課程。

* 2001年獲廣東省“南粵優秀博士生”一等獎。

* 2003年獲江蘇省哲學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居第二);

*2009年獲第二屆澳門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 2010年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 2013年獲中國高教學會第八次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優秀獎;

* 2009年、2011年兩次獲廣東省教育廳高校校園文化優秀論文一等獎;

* 2010年獲廣東省委宣傳部等頒發的“2010年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 2013年獲廣東省委宣傳部頒發的學習黨的十八大征文二等獎;

* 指導學生獲太阳集团app首页“挑戰杯”一等獎(2006)、廣東省“挑戰杯”二等獎(2006)。

*“嶺南大講壇”、“紅滿堂講堂”、澳門“嘉谟講壇”、“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主講嘉賓。

* 《社會科學輯刊》編委(2005-2011年)。

* 創辦并主持“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系列講座(共112講,2006-2011年,被譽為太阳集团app首页最知名的學術文化品牌)。

* 2004.10-122010.5-7月,兩度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縣處主體班學習;

*2017.2-4月,在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高等學校領導進修班53期學習。

* 廣州市天河區人大代表,

* 北京華太阳集团1088vip校董。


聯系方式


txiaquan@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