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華平 教授、博士生導師
高華平,湖北監利人,1990年獲南京大學文學碩士,1999年獲武漢大學哲學博士。1990年-2001年在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獻研究所工作,并進修曆史文獻學博士課程,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02年-2016年,任華中師範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現為太阳集团1088vip博導、二級教授,哲學所所長。
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哲學思想史、中國古代文學、(佛道教)宗教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含出土簡帛文獻)等,現重點研究方向為先秦諸子學與先秦文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文學評論》《文學遺産》《文獻》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同時或分别轉載),出版《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凡俗與神聖----佛道視野下的漢唐之間的文學》、《老子評傳簡明讀本》、《先秦諸子與楚國諸子學》等學術著作20多部(其中《老子評傳簡明讀本》被翻譯為英、日文在國内外發行,《先秦諸子與楚國諸子學》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4項(其中重大、重點各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課題和“全國高校古委會”課題各1項,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諸子綜合研究”首席專家,有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研獎勵,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号。本人所指導的學位論文,曾分獲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優秀碩士論文和優秀博士論文。
(一)權威期刊論文
1、古樂的沉浮與詩體的變遷--四言詩的音樂文學屬性及興衰探源,《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2、玄學清談與魏晉四言詩的複興,《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全文轉載;
3、佛理嬗變與文風趨新--兼論晉宋之際山水文學興盛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4、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6.1;
5、佛教文獻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新華文摘》2007年第21期;
6、“詩言志”續辨——結合新近出土楚簡的探讨,《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
7、論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學體裁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8、由出土文獻中的“賢”字看先秦“賢”觀念的演變,《哲學研究》2008年第3期;
9、《郭店楚簡中的“道”與“”》,《哲學研究》2009年第5期;
10、《美與醜的辯證法——兼論出土文獻中“美”、“好”二字的幾個特殊形體》,《哲學研究》2010年第11期;
11.《由詹何看先秦道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哲學研究》2013年第9期;
12、先秦名家及楚國名辯思潮考,《哲學研究》,2016年第1期;
13、先秦的“小說家”與楚國的小說,《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
14. 試析莊子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哲學研究》2017年第7期;
15.論先秦儒家對諸子學派的學術批評,《哲學研究》,2019年第4期。
16、墨家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文史哲》2020年第5期;
17、先秦名家對諸子百家的學術批評,《中國哲學史》2021年第1期;
(二)重要課題
1、中國傳統哲學的美育與素質教育資源研究,“十五”國家社科基金,批準号98BZX041,2002年結項,成果著作已出版;
2、楚簡文字的文化學研究,編号07JJD74006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7年11月下達,經費20萬元(已通過中期檢查);
3、國家漢辦專項資助項目子課題(分解經費10000元)——《老子評傳簡明讀本》,由汪榕培英譯,南京大學出版社出中文版、中英文對照版,2009。
4、《荊楚全書編纂》(編号:10&ZD093),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經費160萬),主要參加者(排序第2);
5、楚國諸子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度項目(批準号:11BZX049);
6、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中國哲學新發現綜合研究,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批準号11AZD055)
7、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2013年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
8、先秦諸子綜合研究,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批準号:15ZDB007)
(三)重要獎項
1、論文獲首屆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6);
2、論文獲第二屆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0);
3、著作《論語集解校釋》,獲2007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二等獎;
4、著作《凡俗與神聖——佛道視野中的漢唐之間的文學》,2010年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5、2010年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6、著作《先秦諸子與楚國諸子學》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庫》(2016.5)
7、論文獲中國墨子學會優秀成果獎(2016.7)
8、系列論文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6.12)
1、《中國學術批評史論略》,獨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北京師範大學2010年新版。
2、《資治通鑒·梁紀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7年再版,1998年台灣繁體版;
3、《中華巫術》,(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台灣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版;
4、《曆代寓言小品》,副主編,湖北辭書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5年再版,崇文書局2004年重印;
5、《中國文書實用大全》(全書300萬字,執筆80萬字),主編,中國商業出版社1995年版;
6、《玄學趣味》,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7、《王霸與法術》,獨著,武漢出版社1998年;
8、《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獨著,巴蜀書社2000年;
9、《玄學與魏晉社會》,(與人合作,第二作者,獨立完成15萬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北史全譯》(完成約40萬字,許嘉路主編《二十四史全譯》的組成部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版;
11、《中國古典文獻學》,參編(完成4萬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12、《白話資治通鑒·梁紀》(完成40萬字,2010又以《資治通鑒今譯》的書名出版),嶽麓書社2005年;
13、《中國傳統哲學與美育和素質教育》,主編(第一著作人,獨立完成四分之一),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14、《簡明中國文學史教程》,參編(完成8萬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5、《中國文化典籍選讀》,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版。
16、《論語集解校釋》,獨著,遼海出版社2007年版;
17、《凡俗與神聖——佛道視野中的漢唐之間的文學》,獨著,嶽麓書社2008年版;
18、《老子評傳簡明讀本》,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黃敦兵《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發表書評:《細易顯真力——評<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之<老子>》)
19、《Laozi—Series of critical Biographies of chiese Thinkers》(Concise Edition, Chnese-English ),汪榕培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2010年中英版;2012年[日]北陸大學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日中文版.
20、《韓非子全注全解全譯本》(50萬字,第一著作人,獨立完成35萬字),中華書局2010年版;
21、《韓非子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
22、《先秦的文獻、文學與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3、《國學典籍選讀》,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
24、《韓非子》(中華經典指掌文庫,第一著作人,獨立完成三分之二),中華書局2015年版;
25、《韓非子》(“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叢書之一,第一著作人,獨立三分之二),中華書局2014年版;
26、《楚簡文字與先秦思想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27. 諸子現代版叢書《韓非子》評注,與王伏玲合著,第一著作人,獨立完成約70%,商務印書館2016;
28、《先秦諸子與楚國諸子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版;
29、《先秦諸子研究論文集》(與張永春合編),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
30.《墨學四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
31.《義理·考據·辭章——中國傳統學術的綜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
32.《魏晉玄學人格理想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近兩年漢賦研究述評,《學術信息》1988年第45期;
2、試述《文心雕龍.诠賦》篇的重大意義及理論成就,
《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龍學綜覽》編委會編:《文心雕龍學綜覽》摘編論點,第241頁,上海書店1995年版;
3、古樂的沉浮與詩體的變遷--四言詩的音樂文學屬性及興衰探源,
《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4、從混合到單一:四言詩的文體特征及衰落原因,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5、也談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說詩的治學方法,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海外陳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
6、玄學清談與魏晉四言詩的複興,《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又見于同年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3年第4期;
7、建設史學批評史的奠基之作---評張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學的批判》,《浙江學刊》1993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1993年書評卷;
8、論魏晉玄學與四言詩的盛衰流變,《江海學刊》1994年第1期;
9、佛理嬗變與文風趨新--兼論晉宋之際山水文學興盛的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摘譯為英文;《文摘報》論點輯錄。
10、從文筆之辨到重文輕筆--《詩品》揚謝抑顔新解,《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又見于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6年第6期;
11、魏晉的書法與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專輯;
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6.1;
13、傳統文化熱走向新保守主義了嗎,《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14、對承諾制的一點哲學思考,《運城高專學報》1997年第3期;
15一切哲學都是實踐性的--讀張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論發微》,《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專輯;
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與南北朝文學的差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又見于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學論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華文摘》、《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學術月刊》摘編論點。
17、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系,《河東學刊》1999年第1期;
18、阮籍、嵇康與酒及道釋宗教之關系,《江漢論壇》1999年第10期;
19、試述《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範缜反佛說質疑,《閩南佛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21、從阮籍詩文看阮氏信奉或傾向佛教之可能,《運城高專學報》2000年第2期;
22、魏晉的圍棋和範汪的《棋品》,《文獻》2000年第2期;
23、試析中國傳統哲學的美育與素質教育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24、“即色遊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閩南佛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25、玄學思潮下的魏晉山水文學之一瞥,《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001年第1期;
26、中國傳統哲學美育與素質教育資源的現代轉換,《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共青團中央編《青年塑造未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2期輯錄論點;
27、“言意之辨”與魏晉文學理論的新成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28、中國文學史上東西部文學的交融,《文學評論》編輯部、南京大學中文系編《文學評論叢刊》第4卷第2期,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29、論中國古典美學的“真”範疇,《運城高專學報》2001年第4期;
30、陶淵明儒、釋、道辨證統一的藝術人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1、庾肩吾《書品》創作年代考,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辭書出版社《曆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一輯;
32、梁代三家書論述略,《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3、上博簡《孔子詩論》的論詩特色及作者問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34、《魏書》《北史》之《韓麒麟傳》附《顯宗傳》所引《莊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6期;
35、略論禅宗哲學思想的幾個源頭,《閩南佛學》第一輯,嶽麓書社2002年11月版;
36、也談“唯務折衷”--劉勰《文心雕龍》的研究方法新論,《齊魯學刊》2003年第1期;
37、北涼王段業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38、對西晉末年道教西入涼州的曆史文獻學考查,《甯夏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39、論兩晉佛教僧侶的文學創作,北京大學東方研究院編《華林》第三卷,
中華書局2003年1月版;
40、郭店本、帛書本、河上公注本三種《老子》之比較--以三種《老子》中的仁義觀念為中心,《中國曆史文物》(中國曆史博物館館刊)2003年第1期;
41、是“東宮之師”還是“東宮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銘文考釋之我見,《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
42、道家思想與漢賦創作,武漢大學中文系編《長江學術》第三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3、和諧與統一——中西方早期和諧觀之比較,《哲學倫理學評論》2003,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44、玄學的人格本體與魏晉的有無、本末之辯,《本體與诠釋:中西比較》(第三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何晏著述考,《文獻》2003年第4期;
46、南北朝佛教僧侶文學概述,《閩南佛學》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樂臆說,《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
48、評東晉的風流宰相——謝安,《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1期;收入《魏晉風度二十講》,駱玉明、肖能選編,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
49、論騷體的中國東西部文學交融性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50、出土文獻二題(兩篇),《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
51、美義溯源——由楚簡美字看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演變及其特點,
《蕭萐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2、中西早期和諧觀之比較,《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53、南北朝佛教僧侶的文學成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1期;
54、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閩南佛學》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5、“四聲之目”的發明時間及創始人再議,《文學遺産》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國學術年鑒》《中國文學年鑒》有摘編);
56、佛教與佛學的分與合,2005年12月廈門大學佛學中心編《佛學研究方法與佛教文化建設學術研讨會論文集》;《佛教面面觀》,劉澤亮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7、“心無義”與以玄對山水——論“心無義”的形成及其與魏晉山水審美意識的關系,香港浸會大學編《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8、《全遼文》與遼代佛教,《佛教與遼金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
香港能仁書院2005年版;《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5期;
59、論中國古典詩學的人學取向,《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60、佛教與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創新,《光明日報》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學遺産”副刊;
61、楚簡文獻與先秦的文藝發生論——由《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說起,《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2期;
62、道家文化與兩漢文論,《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
63、對郭店楚簡《老子》的再認識,《江漢論壇》2006年第4期;《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丁四新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4、謝靈運的佛教著述,《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見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5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5、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嶽玄泰禅師及其《畲山謠》,《禅和之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6、中國佛教文學的概念、研究現狀及走向(主持筆談),《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67、佛教文獻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主持筆談),《江漢論壇》2007年第8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1期;
68、中國先秦小說的原生态及其真實性問題,《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中國文學研究年鑒》2007年;
69、《孟子•盡心下》“二女果”試解,《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70、《天問》的寫作時間及地點推測,《複旦學報》2007年第6期,又見莫砺鋒編《誰是詩中疏鑿手——中國詩學研讨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71、客觀的總結和辨證地揚棄——韓非子對先秦諸子思想的批判與繼承,《諸子學刊》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2、“詩言志”續辨——結合新近出土楚簡的探讨,《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
73、由出土文獻中的“賢”字看先秦“賢”觀念的演變,《哲學研究》2008年第3期;
74、韓非對儒、墨思想的批判與繼承,《周勳初先生八十壽誕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版;
75、論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學體裁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76、以德為本,實至名歸——關于樹立中國佛教公衆形象的思考,閩南佛學院編《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衆形象主題論壇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
77、“四書”進中學課堂刍議,《光明日報》2008年5月5日“國學版”(第12版)。
78、讓國學真正熱起來,《光明日報》2008年5月26日“國學版”(第12版);
79、《論語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頁)。
80、贊體的演變及其所受佛教影響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8年第11期;
81、醜義溯源,《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82、《郭店楚簡的“道”與“”》,《哲學研究》2009年第5期。
83、性、情論——由新出楚簡中“性”“情”二字形義引發的思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國學文摘》第1輯;
84、繁欽《與魏文帝牋》的寫作時間及相關問題,《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二輯,鳳凰出版社2009年
85、屈原“美政”理想與楚國的諸子學,《江漢論壇》2010年第2期;
86、莊子與顔淵,《諸子學刊》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87、論嵇康人格理想的特質,《華中學術》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8、先秦教育思想觀念的演變史——論楚簡中“教”字的幾種寫法,《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10年第11期;
89、屈宋賦文體性質辨析——兼論銀雀山漢簡《唐勒賦》,《文學評論叢刊》第13卷第1期,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90、美與醜的辯證法——兼論出土文獻中“美”、“好”二字的幾個特殊形體,《哲學研究》2010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11年第3期;
91、由《漢書藝文志通釋》張舜徽先生的文獻學思想(與羅薔薇合作),《張舜徽百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92、《“仁者愛人”與“仁者自愛”——對新出楚簡“”字形義的思想史解讀》,《諸子學刊》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93、由楚簡中“教”族字的使用看楚國的辯證“教”“學”思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第1期;
94、《由<墨子>某些“古文”看楚簡中若幹從“刀”“斤”“戈”字的特殊寫法》,《諸子學刊》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95、《周易•蹇卦》卦名、卦爻辭及卦義的演變,《江漢論壇》,2012年第5期;
96、《楚簡文字中的“師”“保”“傅”與先秦的保傅制度》,《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夏之卷;
97、《環淵新考——兼論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及該墓墓主的身份》,《文學遺産》2012年第5期;
98、縱橫家的發展及其在楚國的活動,《諸子學刊》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9、《農家源流與楚國的農家學者》,《船山學刊》2013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0、《由詹何看先秦道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哲學研究》2013年第9期;
101、《“三墨”學說與楚國墨學》,《文史哲》2013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年第6期3000字摘要、《新華文摘》2014年第3期論點摘要;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102、《上博簡<武王踐阼>的版本問題》,《先秦史暨楚文化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版;
103、《雜家思想及其與楚國的關系》,《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3期3000字摘要;
104、《陰陽家學說及其在楚國的傳播》,《華中學術》第八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105、《論先秦法家及楚國法家思想的曆史演變》,《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4年第3期 全文轉載;
106、關于“新子學”之我見,《諸子學刊》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版;“新子學”之我見,《江淮論壇》2014年第1期;
107、皎然詩文集成書及書名考(署名第一,與成亞林合作),《江漢論壇》2013年第6期;
108、論先秦詩歌的基本特點及其演進曆程——由楚簡文字所作的新探讨,《學術月刊》2014年第7期,第100-112頁;
109、“諸子”異于“百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9月1日A06《哲學版》;
110、《先秦儒家八派及其與楚國的關系——結合楚地出土簡帛文獻的考察》,《中州學刊》2014年第9期;
111、楚國與諸子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報11月3日A07《哲學》;
112、清華簡“䛑”字解,《華中學術》第十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113、阮籍與佛教關系新探,《江漢論壇》2015年第7期;
114、由楚地出土簡帛看“六經”在楚國的傳播,《文獻》2015年第4期;
115、論蕭萐父中國哲學的詩意書寫,《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
116、荀子對先秦諸子的批評,《中州學刊》,2015年第8期;
117、論春秋戰國儒學在秦國的發展演變,《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
118、戰國後期楚國的道家思想----鹖冠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新論,《諸子學刊》第十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119、先秦名家及楚國名辯思潮考,《哲學研究》,2016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6年第5期 全文轉載;
120、先秦的小說家與楚國的小說,《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
121、女須為巫新考(與李璇合作),《湖北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122、拒斥·衛道·好辯――論孟子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123、綜合研究是先秦諸子研究創新之路,《光明日報》2017年1月4日第11版;
124、試析《莊子》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 《哲學研究 》2017第7期;
125、争鳴 互補 整合——中國古代“子學”的自新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7.7;
126、“七十子”與儒學在江南的傳播,高華平沈月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127、論先秦道家的養生學派——楊朱“為我”學說述論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128、論《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術批評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3期;
129、墨子生卒年新考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5期;
130、陰陽“八卦”的演變及陰陽家與《周易》的關系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132、韓非子引書考,《古典文獻研究》,2018,鳳凰出版社輯刊
133、先秦儒家對諸子學派的學術批評,《哲學研究 》2019第4期
134、稷下黃老學與先秦諸子百家——論《管子》對先秦諸子學的整合與揚棄,《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10期
135、先秦《老子》文本的演變——由《韓非子》等戰國著作中的《老子》引文來考察,《中州學刊》,2019年第10期
136、商鞅及早期法家的學術批評——以《商君書》與先秦諸子思想的關系為中心,《暨南學報(哲社版)》,2020年6月
137、墨家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文史哲》,2020年第5期
138、陰陽家、農家、小說家學術批評考論,《先秦文學與文化》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139.先秦道家對諸子學派的學術批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
140.商鞅及早期法家的學術批評——以《商君書》與先秦諸子思想的關系為中心,《暨南學報》2020年第6期;
141.墨家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文史哲》2020年第5期;
142.先秦道家的兩種齊物論,《老子道文化研究》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143.先秦名家對諸子百家的學術批評,《中國哲學史》2021年第1期;
144.儒、墨的互绌與互補——先秦儒、墨之間的學術批評,《孔子研究》2021年第1期;
145. On the Mohist Critique of Other Pre-Qin Schools of Philosophy,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7 (2021)52-78
(一)主持承擔項目
1、中國傳統哲學的美育與素質教育資源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998年度項目(批準号98BZX041),現已完成(結項證書号20013392),出版《中國傳統哲學和美育與素質教育》一書;
2、《論語集解》校釋,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批準号:古0250),出版《論語集解校釋》,已結項。
3、四言詩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校基金項目(1995-1997),現已結項,成果“玄學清談與魏晉四言詩的複興”一文,獲湖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4、中國東西部文學的交融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校基金項目(2000-2002),已發表《中國文學史上東西部文學的交融》等論文,已結項。
5、橫向課題:“周易與中國文學”(2004--),已完成;
6、(台灣省)開元、竹溪法脈研究,(台灣)中華禅淨協會,進行中;
7、楚簡文字之文化學研究(前期),華中師範大學“
8、楚簡文字的文化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批準編号:07JJD740062;經費20萬元),已完成;
9、楚國諸子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度項目(批準号:11BZX049);
10、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中國哲學新發現綜合研究,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批準号11AZD055);
11、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2013年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
12、先秦諸子綜合研究,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批準号:15ZDB007)
(二)參與完成項目
1、《明實錄類纂》,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1991-1992),已結項,本人合作完成《明實錄類纂·北京史料卷》的編纂工作,該項目1995年獲首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
2、中國曆史文獻學,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1992-1995),已結項,本人完成專著《中國學術批評史論略》,該書已于1993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中國文史名著全譯叢書》,國家新聞出版署1991-1995年重點圖書項目,本人完成其中《資治通鑒·梁紀全譯》的注譯40萬字,該叢書出版後于1994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4、漢晉之際的文化變遷,馬良懷主持的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九五”項目(1996-1998),已結項,本人完成了“魏晉的文化與書法”等系列論文。
5、《十三經注疏》整理,湖北省新聞出版局,本人承擔《公羊傳》的整理工作,稿件早已交湖北教育出版社;
6、傳統哲學的人文精神與人生智慧,郭齊勇主持的國家教委“九五”規劃博士點基金重點項目,已結項,本人完成《王霸與法術--法家的人生智慧》,該書于1998年由武漢出版社出版;
7、《皇清經解》主題詞索引,全國高校古委會課題,已結項;
8、中國文論的詩性智慧,李建中主持,2001年國家社科基金,已結項;
9、《二十四史全譯》,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重點項目,本人完成《北史全譯》(第十冊),該書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許嘉璐主編。
10、國家“漢辦”委托——“中國思想家評卷簡明讀本”,完成《老子評傳簡明讀本》,2009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1、《荊楚全書編纂》(編号:10&ZD093),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标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主要參加者。
1、參編的《明實錄類纂·北京史料卷》1995年獲湖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榮譽獎;
2、《資治通鑒·梁紀全譯》作為《中國文史名著全譯叢書》的一部分,1994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3、《玄學清談與魏晉四言詩的複興》,1995 年獲湖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4、《佛理嬗變與文風趨新--兼論晉宋之際山水文學興盛的原因》,2000年湖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論語集解校釋》,獲2008年度優秀古籍圖書二等獎(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全國古籍出版社聯合會);
6、《凡俗與神聖——佛道視野中的漢唐之間的文學》,2010年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7、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獎。
8、湖北省優秀碩士論文指導獎;
9、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指導獎。
10、著作《先秦諸子與楚國諸子學》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庫》(2016.5)
11、論文獲中國墨子學會優秀成果獎(2016.7)
12、系列論文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6.12)
中國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西601号
太阳集团1088vip哲學研究所,郵編: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