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永連 教授、博士生導師
曆史學博士,太阳集团1088vip中外關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理事,中國朝鮮史研究會理事。從事中外關系史研究十數年,主要關注古代中外國家關系和文化交流,近年尤其關注東亞海域交往和南海問題研究。先後承擔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各級科研項目十馀項。出版著作《突厥喪葬風俗研究》、《16世紀以前的中國與世界》等十馀部,在《文史》、《世界曆史》、《西域研究》、《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中國文化研究》、《中華文化論壇》、《域外漢籍研究叢刊》及韓國《中國學報》、《中國與中國學》、《國際言語文學》、台灣《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等海内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
1.《曆代名媛傳》(參與編撰),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2.廣東省志《絲綢志》(參與編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3.《兩唐書辭典》(參與編撰),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4.《近代廣東對外絲綢貿易研究》(獨著),中華書局 2006年1月出版;
5. 《武則天與嵩山》(參與撰述),中華書局2007年出版;
6. 《有關唐朝的101個趣味問題》(主編),中華書局2008年出版;
7. 《有關四大名着的101個趣味問題》(主編),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
8. 《中國古代史教程》(參與編撰),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9. 《16世紀前的中國與世界》(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0.《廣東文獻輯錄(民國部分)》(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11.《突厥喪葬風俗研究》(獨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12.《古錦今絲——廣東絲綢業的前世今生》(第一作者),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1. 《1996—1997年度大陸敦煌學研究概況》,台灣《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8期,1998;
2. 《1997—1998年度大陸敦煌學研究概況》,台灣《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9期,1999;
3. 《突厥喪葬禮儀》,《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并為《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2期選摘;
4. 人物評傳《太平公主》,收入《曆代名媛傳》,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5. 人物評傳《上官婉兒》,收入《曆代名媛傳》,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 《試論突厥喪葬風俗的流變》,《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7. 《祭帳儀式·置屍馬上·待時而藏——突厥葬禮三考》,《人文雜志》2001年第6期;
8. 《武則天時期中西海路交往述論》,《武則天與嵩山》,中華書局于2003年9月出版;
9. 《試析近代粵絲出口的市場規律和特征》,《暨南學報》2004年第6期;
10. 《絲路東方出海口與廣州港的地位和發展》,廣州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讨會,2004,廣州;
11.《試析突厥喪葬風俗漢化的曆程》,《貴州民族研究》2005 年第1期;
12. 《從吧國公堂< 公案簿> 看清前期中吧經濟交往》,《海交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3. 《舞馬和馬舞》,《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14. 《突厥石人新探》,《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15. 《外來絲綢與中國文化》,《絲綢》2006年第4期;
16. 《雞人考述》,《甯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7. 《吳宏岐《西安曆史地理研究》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态》2007年第2期;
18.《從公案簿看中國與巴達維亞之間的技術交流》,《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9.《吐魯番文書“桃”字與葡萄關系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4期;
20. 《從絲綢傳播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回流》,《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21.《淺探唐代園林藝術中的西域文化流痕》,“古都長安與隋唐文明”國際學術研讨會,2008年7月,西安;
22.《被忽略的文化互動》,《暨南史學》第5輯,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23.《從粵檔看抗戰複員時期廣東域内的僑産糾紛問題》,《世界華僑華人研究》第1輯,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24.《唐代園林與西域文明》,《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第4期,2008年12月25日出版;
25.《嶺南“陶瓦築堵”說試解》,《暨南史學》第6輯,2009年12月出版;
26.《“狐”與“胡”關系再探》,《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15日出版;
27. 《絲綢外銷與近代廣州外貿制度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2010年12月15日出版;
28.《唐番通婚與民族關系》,《世界華僑華人研究》第3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29.《從粵檔看客郵從廣州口岸的撤退》,“全球與區域之間:近代早期廣州口岸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讨會,2010年12月,廣州;
30.《從韓國文集中的家訓文獻看朝鮮半島家庭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東北史地》2011年第4期,2011年7月10日出版;
31.《從吧城唐番通婚看中外文化沖突與融合》,《暨南史學》第7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32.《試論<韓國曆代文集叢書>的史學價值》,《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2012年11月15日出版;
33.《試論曆史學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及其解決途徑》,《暨南高教研究》2012年第2期,2012年12月出版;
34.《唐代中西交通海路超越陸路問題新論》,《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20日出版,《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2期摘錄;
35.《民國時期廣東地方政府維護東沙群島管轄權的鬥争述論》,《民國檔案》2013年第1期,2013年2月15日出版;
36.《試析女婢在吧城華人與其他民族之間的媒介作用》,《東南亞研究》1013年第1期,2013年2月20日出版;
37.《九姓胡在朝鮮半島史迹考略》,中山大學“海陸交通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研讨會會議論文,收入其論文集《海路交通與世界文明》,商務印書館2013年3月出版;
38.《<韓國曆代文集叢書>中的壬辰戰争史料》,《東北史地》2013年第2期,2013年3月出版;
39.《“大明紅”考實》,《國際語言文學》第27号,(韓國)國際言語文學會2013年4月30日出版;
40.《朝鮮半島康安諸姓群體初探》,《文史》2013年第2期,2013年5月1日出版;
41.《從英國“客郵”撤出看近代中西關系的複雜層面》,《暨南學報》2013年第5期,2013年5月出版;
42.《“東南絲綢之路”刍議》,《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2期。
43.《<竹谏先生文集>與北宋“八學士”東遷》,《暨南史學》第9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44.《唐“八學士”東遷朝鮮半島探析》,《域外漢籍研究叢刊》第9輯,中華書局2013年9月出版;
45.《古老絲綢之路文明吸引世界目光》,《深圳特區報》2013年10月29日;
46.《地方與外交:從東沙島問題看廣東地方政府在主權交涉中的作用》,《國家航海》第7輯,2014年5月;
47.《1603年朝鮮漢城明軍逃兵之亂》,《東疆學刊》2014年第3期;
48.《從海洋意識看中國海疆問題——以廣東地方力量對東沙群島的認知和管理為例》,“人海相依:中國人的海洋世界”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讨會,2014年8月,上海;
49.《 “幫子”、“榜子”、“房子”與“高麗棒子”關系考辨》(第二作者)《暨南史學》第9輯, 2014年11月;
50. 《從西域到東海:從九姓胡東遷朝鮮半島看兩大區域的聯系》,(韓國)《中國與中國學》第24号, 2015年1月;
51. 《從地方政府管理看中國海洋意識》,《國家航海》第10輯, 2015年1月;
52. 《高麗參流入中國的主要途徑》(第二作者),《當代韓國》年2015第1期;
53. 《華裔秩序擴大化與朝鮮、日本之間相互認識的偏差》,《世界曆史》 2015年第2期。
54. 《<韓國曆代文集叢書>學術價值初探》,《暨南史學》第10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版;
55.《從地域分布變化看九姓胡在朝鮮半島的本土化》,《朝鮮·韓國曆史研究》第16輯,延邊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版;
56.《從鳥糞開發看民國時期廣東地方政府在維護西沙群島主權鬥争中的重要作用》,《史志學刊》2015年8月,第4期;
57.《從漂流人故事看唐代中外海上交通和外認知——以<太平廣記>資料為中心》,《陝西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58.《學士情結與中韓文化關系》,《全球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59.《素馨考辨》(第二作者),《暨南史學》第11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60.《區域和民間視野下中朝儒學文化的一次深度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2015年年會,2015年10月16-19日,北京;
61.《唐代漂流人與東亞海域》,《國家航海》第14輯,2016年2月29日;
62.《宋元之際的東南飄海商人》,《海交史研究》年2016第1期;
63.《壬辰倭亂時期援朝明軍兵力考》,(韓國)《中國學報》第76輯,2016年5月;
64.《從1927-1937東沙群島争端看近代中國海疆制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
65.《從錦綸會館看“一帶一路”的曆史聯系》,《中外關系史論叢》第24輯《中外關系史視野下的一帶一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8-88頁;
66.《耽羅·漂流人·東亞海域交往》,中國朝鮮史研究會2016年年會,2016年8月13-15日,延吉,收入《朝鮮·韓國曆史研究》第18輯;
67.《從日本史料看日本勢力在西沙群島的滲透》,“從閉關到開放:中國早期現代化與中國社會轉型”研讨會,2016年9月,濟南;
68.《魯認旅明文獻與地方和民間視域下的中韓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2016年年會暨絲綢之路的互動與共生”國際學術研讨會,2016年10月,大連;
69.《漂流人在中外交往中的能動作用》,“第四屆環東海與邊疆論壇暨首屆中巴學術高端論壇”,2016年11月,金華;
70.《明清鼎革後東亞共同體内各國的中國觀》,《世界曆史》,2017年第2期;
71.《韓國古代文獻在中國的流傳和利用》,2016年度韓國教育部、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海外韓國學培育項目”:中國華南地區韓國學教育研究特色化及其平台建設(AKS-2016-INC-2230006)的階段性成果,已定稿交付項目主持人;
72.《文本與曆史之間:韓國文獻“中國學士東遷”記載亂象闡述》,2016年度韓國教育部、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海外韓國學培育項目”:中國華南地區韓國學教育研究特色化及其平台建設(AKS-2016-INC-2230006)的階段性成果,已定稿交付通訊作者;
73.《從趙憲五疏看壬辰戰争的成因》,山東大學“壬辰戰争工作坊”學術研讨會,2017.4.14-18,濟南;
1.1997—1999年:“二十四史大辭典”子項目“兩唐書辭典”(負責晚唐人物部分);
2.2000—2001 年:“廣東省絲綢志”(承擔近代廣東絲綢貿易部分);
3.2002—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所重大項目:“多卷本《世界曆史》”子項目“16世紀前的中國與世界”(主持);
4.2004—2005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引進人才研究基金項目 “近代廣東對外絲綢貿易研究”(獨立承擔);
5.2006—2007年:廣州市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項目“廣東文獻輯錄”(負責民國部分);
6.2007—2015年:中華文化促進會、文化部、新聞出版署聯合立項:“二十四史今注”子項目“兩唐書校勘與注釋”(負責藩鎮表,四夷、蕃将、藩鎮等傳部分);
7.2009-2010年:太阳集团app首页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項目:“《韓國曆代文集叢書》篇名索引”(主持);
8.2011-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地方政府與海疆事務——以東沙群島問題研究為基礎”(主持);
9.2014年-2017: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清以來廣東地方力量與南海主權維護研究“(主持);
10.2016-202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上絲綢之路古代中東商旅研究”子課題“明代回回商旅與貢賜貿易研究”(主持);
11.2016年度韓國教育部、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海外韓國學培育項目”:中國華南地區韓國學教育研究特色化及其平台建設(AKS-2016-INC-2230006)(負責曆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