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光光 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2003)
貴州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1999)
貴州師範大學曆史系講師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博士後
太阳集团1088vip曆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國近代文化史
(一)學術專著
《麥孟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本書為《順德文叢》的第三輯。160千字,178頁。
《桐城派與晚清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12月版。300千字,279頁。
《桐城吳汝綸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2月版。280千字,303頁。
(二)期刊、論文集論文
《<三字經>原創作者争論之辨》,《蘭台世界》,作者:曾光光、孟蘊,2012年第4期,頁58-59。
《曾國藩與“桐城中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151-157。
《從近代化的演變軌迹看當代廣東面臨的危機與挑戰》,《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0期,頁38-43。
《晚清國粹派政治思想解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作者:曾光光、柳元波,頁87-91。
《桐城派的宿命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江漢論壇》,2009年第5期,頁44-51。
《戴名世與桐城派關系辨析》,《安徽史學》,2008年第5期,頁92-98。
《傳統學派的發展與區域文化因素——以桐城派為研究個案》,《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頁160-163。
《桐城派與漢學關系辨析》,《貴州文史叢刊》,2006年第3期,頁41-45。
《吳汝綸與維新變法思潮》,《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112-116。
《桐城派與新文學運動的産生》,《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頁143-146、150。
《晚清桐城派嬗變的文化軌迹》,《江淮論壇》,2006年第1期,頁131-135。
《吳汝綸研究述評》,《安徽史學》,2006年第2期,頁75-80。
《文學流派與學術變遷——論桐城派與清代理學的流變》,《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頁141-145。
《桐城派的傳承與傳統教育》,《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頁63-69。
《桐城派與清代學術流變》,《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2期,頁58-64。
《桐城派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江淮論壇》,2004年第6期,頁107-112。
《徘徊于“文”、“道”之間的桐城派》,《江淮論壇》,2004年第1期,頁150-155。
《桐城派與嘉道時期的經世緻用思潮》,《江淮論壇》,2003年第5期,頁110-114。
《曾國藩興桐城與倡洋務之間的聯系》,《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頁103-105、110。
《變法維新思潮中的吳汝綸與桐城派》,《江淮論壇》,2001年第3期,頁94-98。
《桐城派與晚清社會思潮》,《江海學刊》,2001年第6期,頁127-131。
《再論辛亥革命時期資産階級革命派未提反帝口号》,《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2期,頁31-34。
《<漢學商兌>學術批判方式探析》,《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3期,頁133—140。
《吳汝綸“棄中取西”醫學觀的文化分析》,《曆史教學》,2012年第10期。
《近代以來儒家文化圈的裂變與走向》,《雲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三)學術會議論文
1、《吳汝綸“存廢中醫”的文化探析》,“近代文化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讨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1年4月22-24日。
2、《曾國藩與桐城中興》,“曾國藩誕辰200周年紀念”學術研讨會,湖南雙峰,
3、《辛亥革命百年祭》,廣東省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研讨會,廣州市政府,
4、《桐城派與中國傳統教育》,第五屆中國桐城派學術研讨會,安徽桐城,
(四)學位論文
《桐城派與晚清文化》,北京,北京
《桐城派與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太阳集团app首页人文社科基金項目006JSYJ020,2007年4月—,主持人。
《桐城派與清代學術流變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BZS069,2011年6月—,主持人。
“中國文化史”課程結構啟發式教學改革的設想與實踐》,太阳集团app首页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本科課程建設與管理中心專項),2012年,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