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敏:戍邊戎,禦唐騎,飲馬載酒山海遊

發布時間:2020-07-07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為充分展示校友風采,展現學校辦學成果,之前太阳集团1088vip已推出“優秀導師”系列推文,為大家推介我院發展曆程中湧現出的一個個優秀校友,希望以他們的優秀事迹激勵廣大師生,奮發有為、砥砺向前。本期,我們要介紹的另一位校友導師是林俊敏師兄。


人物簡介

林俊敏,男,當代知名網絡作家(筆名:阿菩)。2004屆太阳集团1088vip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生、2008屆太阳集团app首页文化史籍研究所史學碩士畢業生、2019屆太阳集团1088vip文藝學博士畢業生。任中國作家協會成員,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理事會理事,廣東網絡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廣東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林俊敏師兄自200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創作逾1300萬字,獨立創作并結集出版文學專著14本,代表作有《十三行》《邊戎》《唐騎》《山海經密碼》等,多部作品正在改編成影視。小說作品曾獲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廣東“五個一”工程獎,學術著作進入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支持計劃。

林俊敏師兄曾任職于商業周刊,擔任記者、編輯、闆塊主編,後轉入品牌策劃領域,擔任策劃執行總監。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林俊敏師兄作為我們“優秀校友面對面”的受訪嘉賓。在一個多小時的線上訪談中,林師兄诙諧幽默又不失深度地耐心解答了一個個問題。

在太阳集团app首页完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學習的他有着怎樣的故事?他對時下的一些社會問題有着怎樣的見解?身為作家的他是怎樣寫作的?他又有哪些人生經驗可以分享給我們?帶着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與林俊敏師兄的訪談吧!



Q:師兄您好,回首校園生活,您覺得在母校收獲到的最大的教育是什麼呢?

A:我覺得在暨大最大的收獲是一種開放的學術精神。暨大跟其他學校不一樣的是它的境外生特别多,比如東南亞的、非洲的、港台的等等,所以有着非常開放的學術風氣。而這種開放的學術精神讓我的思維得到了非常大的開拓,這一點對我日後的寫作和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以前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年深日久都忘記了,但這種開放的精神卻一直伴随我始終。


Q您在太阳集团app首页求學期間有沒有一些令人難忘的回憶呢?或者是自己特别熱衷的活動呢?

A:以前我是學校辯論隊的成員,從大一到大三我都熱衷于辯論。在我本科期間,我們系的辯論隊是非常厲害的,那可是擁有校辯論隊的實力的。研究生期間主要就是以寫作為樂,我從2005年開始寫作,而且後來發現我可以賺取稿費養活自己了哈哈。另外,我覺得在學校

生活得非常舒适,然後我就把工作辭了讀了研究生,然後讀書讀上瘾了,就繼續念博士了,我還蠻希望有天可以回學校當教授呢!


Q:作為太阳集团1088vip的傑出校友,您上學期間是不是學霸呢?有什麼高效的學習方法可以推薦給師弟師妹們嗎?

A:哈哈并不是,剛開始的時候我的成績屬于中等水平,後來掌握了規律以後,大三大四績點就高上去了。其實主要原因是剛開始類似英語的課程拖了後腿,大三以專業課為主以後,我的成績就噌噌噌地上去了。不過我覺得大學階段還是要放松一點,多玩一些,成績不要太苛求。


Q:您覺得對大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A: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門核心技術。往小裡說,它要對你畢業參加工作有幫助,往大裡說,它就是你這輩子安生立命、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途徑。而且這個核心技術一定是要你感興趣的,沒有興趣是無法長久的。因為把興趣磨出一點成就來是要花很長時間的,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八年,所以這一定是你要感興趣的,不然很難堅持。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你的興趣是有階段性的,就是從一個單純的愛好者到一個擅長者,這中間是有一個漫長的、甚至枯燥的過程。如果你過不去這個坎,你就隻能遠遠地望着它,如果你過去了,你獲得的精神、心靈上的愉悅是無可複加的。而且,你以為你懂了和你真正懂是兩碼事,大學裡許多名師給你傳授知識道理,也許你覺得你當下懂了,但等你真正懂了之後再回首才發現當年其實沒懂。所以有些事情光聽是沒用的,你一定要去做。拿寫作來說,你寫一篇兩篇是沒用的,你要寫到能發表呀,要有人來看你的作品而且滿意,這才叫真正入門了,不然自娛自樂地寫個幾篇,就永遠隻能在門外徘徊。所以大學生,知識的積累是一方面,技術的磨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技術磨練出來以後,它就會成為你的“進升之階”。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手裡有本事的人,如果這個本事恰好又是你喜歡的那不就皆大歡喜了嘛。


Q我們太阳集团1088vip學子作為文學專業人士,畢業後從事作家行業的卻實在不多,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A:這是因為文學系課程設置得不平衡,我之前在任政協委員時就提過案,本來作為中國語言文學系,必須有創作和研究兩條腿走路的,但是我們文學系創作的體系是不完善的。雖然我們有基礎寫作課,但是都處在一個邊緣、附庸的位置,不同于文學史、語言學等理論課程這些主力軍。這個問題從民國以來就存在了,可以說是個積重難返的曆史問題,甚至有些文學大儒公然說:“中文系不是培養作家的。”時間久了,這種畸形的狀态就被習以為常了。但其實按理說,文學分為文學實踐與文學研究兩部分,前者是皮,後者是毛。皮若不存,毛将焉附?

我認為,這些學術理論對中文系的學子寫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妨害的,因為它會把你“框”住。我每次寫作之前都要對自己進行“排毒”,隻有這些文學理論的“毒素”排出來我才能開始寫作(笑)。而且我們寫作其實是有一個阈值的,當寫作對你來說是一個阈值較低的東西時,你就願意去寫東西,而寫作又是這麼一個東西:當你寫多了,你就會了。但反過來,如果寫作對你來說是一個阈值高的事情,那你就容易産生畏難的心理,就不願意去寫了。此外,中文系的學科設計會導緻我們的阈值非常地高。我們一入學就學習了很多經典作品,這些作品把我們的文學品味擡得非常之高,然後心裡的對照目标一下子就提升了,接着将自己的作品和名家大師的經典作品一對比就會自愧不如,這種标杆的存在就會讓我們遲遲不能動筆。所以我們得先進“新手村”,不能一上來就看高階玩家的各種神級操作,不然不就沒得操作了?


Q:我們現在的網絡特别發達,這也極其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也造成了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文學的現象,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A:我們這裡經常談到的碎片化閱讀主要是指移動端的新媒體網絡文學,而這種閱讀确實有快餐化、碎片化的這些問題。但作為大衆而言,他們其實并不需要掌握特别專業的東西,文學對于他們而言和影視、遊戲等是處在同一位置上的,所以大衆能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渠道接觸到一些文學已經是不錯了,也夠了。文學并不要求每個普通人都去啃那些大部頭的著作,而且現在的人們都越來越忙,碎片化的閱讀反而是能讓他們忙裡偷閑地接觸文學,所以網絡文學對他們是無害的。如果他們想讀長篇巨著的經典,那就去讀好了,每個人的喜好是不同的。總而言之,我認為這種模式是好事。

但對于專業人士而言,比如我們的中文系學子,我們就不能隻是看這些零散的碎片的,而應該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打個比方,我們中文系的學子是“唱戲人”,而普通民衆則是“聽戲人”,我們專業人士既然是要唱戲,就要按照唱戲的要求一步步地走,要吃苦。以唱戲的标準去要求聽戲人是很糟糕的。我們中文系學子一定要厘清兩個事情:第一,我們不能拿專業标準去要求公衆、要求讀者。讀者想怎麼看就怎麼看,你要讓他們舒服着來。你不能要聽戲人把唱戲的劇本都吃透了才能進劇場看戲,這樣你肯定也是沒有市場的。所以隻要“聽戲人”看得懂,心情愉悅,喜歡這部戲就行了。第二,對于我們做事的人,要求又有所不同,我們“唱戲人”要按照戲的要求一步步來:你要關注那些“榜單”,關注線下各大雜志社、出版社的要求方向,關注大作家在寫什麼、怎麼寫的等等,你要不斷去琢磨這些技巧,把他們琢磨透。

所以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時下有些人對于觀衆就用專業人士的标準要求,對待自己的創作卻又拿寬松的标準對待。中文系的學子的大忌就是——做文學愛好者!聽衆才可以做文學愛好者,我們專業人士要麼做文學研究者,要麼做文學創作者。我們隻能老老實實地按照已選擇的那條路的規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最忌諱的就是“我認為要這樣”,你認為什麼很重要嗎?重要的是按照要求進入這個領域,當你全都摸清楚了才可以“任性”,不然的話你永遠都隻能站在寶塔外指指點點,這是絕對不行的。你要進入寶塔内攀登,爬到第九層了,往下一看,這時候才能發表你“任性”的觀點。


Q:現在我們因為網絡的發達能接觸到的寬度、廣度和深度都更進了一步,我們在面對一些名師大家的時候總會望洋興歎,加之互聯網兜售的學習焦慮,總會讓我們無所适從,您對于此又有什麼看法呢?

A:我覺得這種焦慮是沒必要的,中文系的學子進入文學領域才多少年,是沒辦法跟文學大家們比較的。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寫作這種東西,年輕的時候有年輕時候的優點,比如說更好的想象力,更純真的心态,這種心态落到筆墨上時會有一種純真感,而這種純真感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它到中年就會消失不見的,所以寫自己的東西就好了。像我這種到了中年的人已是見多識廣,但卻丢失一些東西,是無法寫出二十歲的東西的,盡管那時候的作品會有些漏洞,但不要緊,隻要寫自己年齡階段的就好了。


Q:我們這些初步入文學專業領域的人,有時有一定輸入卻無很好的輸出,您有什麼寫作經驗可以推薦的嗎?

A:首先,我想其實你們讀的書是不夠多的,但這也不要着急。其次,讀的書多不多和能不能寫出東西來是沒什麼必然聯系的,寫作和天賦與磨練有關。有的人天生就會寫,有的人除了會寫以外呢,還要多寫。那如何寫作呢?這就牽扯到我之前講的寫作的阈值的問題了。首先一定要擺正心态,不要把寫作看的太高雅,它就是一種表達,是聊天的一種形式,不過是将生活中的點滴以另一種方式記錄下來。在古代,文人寫作的門檻高,但現在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寫作變得越來越容易了,所以一定要去多寫,說再多不動筆都是沒用的。


Q:您覺得這次新冠疫情對您的寫作有什麼影響嗎?

A:我其實很喜歡到不同的地方去玩,然後就在酒店裡寫作。但新冠疫情期間不能出門,我就寫不出東西來。


Q:這個疫情對未來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對于我們文院一些站在畢業的十字路口、即将步入工作領域的學子,您有什麼建議呢?

A: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可能會比較不穩定,前幾年我一直是比較鼓勵大家投身市場的,但最近幾年的市場行情可能不太好,所以師弟師妹可以投身比較穩當的行業,比如說國企之類的。能上岸的,就不要在水裡遊泳。(笑)



通過這次對林俊敏師兄的采訪,我獲益頗豐,不僅增長了新的見識,而且修正了以前的錯誤觀點。我深刻了解到:作為太阳集团1088vip的學子,要嚴于律己,寬于待人,要做好“唱戲人”,把優質的“戲”唱給廣大群衆聽。此外,要做活躍的“文學細胞”,勤寫作勤練習,

畏難,掌握好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在塔内攀登,層層拾階。在這個風起雲湧新時代,同是暨南學子的我們要順應時代浪潮,在自己的專業專長上發光發熱,為母校、社會、祖國增光添彩。




文案|付淇琳

責編|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