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粵派批評:蔣述卓《文化詩學批評論稿》學術研讨會”在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郭小東文學館舉行。本次研讨會由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羊城晚報》粵派批評·陳橋生工作室、花城出版社、《粵海風》雜志社和郭小東文學館聯合主辦。參加本次研讨會的專家學者包括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太阳集团app首页教授蔣述卓,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林崗等數十位專家學者。
《文化詩學批評論稿》是學者蔣述卓的論文集,收入了作者近20年來關于文化詩學批評的理論闡述及其批評實踐的文章,另加兩篇對作者文化詩學批評進行研究與評論的文章作為附錄。“文化詩學批評”是将文化學的理論與方法運用于文學批評的一種新闡釋系統與方法,保留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的整體印象式批評、詩意描述與領悟式批評等優勢的前提下,融合西方文學批評的各種理論與方法,對中國當下的文學和文化發展等問題進行探究和研究。
在研讨會上,出席的專家學者圍繞《文化詩學批評論稿》一書所帶出的關于粵派批評、文化詩學等話題進行熱烈讨論。
廣闊視野與現實關懷
林崗(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從西方文化研究的脈絡裡找到突破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藝學的發展遇到瓶頸,一度處于失語的困境,就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在我看來,蔣述卓也是跟随這個探索的軌迹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的。他從西方文化研究的脈絡裡,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這也是蔣述卓不一樣的地方,他用西方文化批評研究的視角來讨論中國文藝界遇到的現實問題,并根據現實問題修正和調整西方理論,他的創造性也表現在這個地方。
王坤(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價值觀的建構是文化詩學批評的核心
蔣述卓教授的文化詩學批評,有兩大特色,一是全局性把握,特别注重把握好新時期與新時代的關系;以及把握好引進與消化的關系;二是以審美為基礎的價值判斷,包含了審美理論、尤其是中國古代審美美學理論。
最大的特點是他随時随地都對各種文學現象、文化現象進行價值評判。價值觀的建構,是文化詩學批評的核心,更是文化自信等問題的學理基礎。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親善、敏銳、貫通、落實
我想用幾個詞概括我對蔣述卓老師其人其書的印象、感悟。
第一個詞,親善。任何時候他對後輩都是親切、友善的,從來沒有失去過一個學者和作家的本色。
第二個詞,敏銳。蔣老師一直保持對現場、對新事物的關注和敏感,這種敏銳讓他察覺到當下文學、文化現象背後的新趨勢、問題,從而建立一個很大的視野,找到一些問題的定位,這種前瞻性、膽識和勇氣,是非常值得年輕人學習的。
第三個詞,貫通。蔣老師非常強調要把文化視為大的系統,不像現在的學術細分。我覺得文學發展到今天,談論細微的變化對于中國文學、中國批評意義已經不大,有的時候真的要借由這樣的綜合,然後提出一些大的判斷,前瞻性的判斷。
第四個詞,落實。文化詩學其實是比較虛的概念,如果把文化架空,我們做文學研究的人失去了根本,因此我也見到一些本來做文學研究很有成就,非要去論文化,看起來好像很大、很深,其實失去了它的根本。
伍世昭(惠州學院中文系教授):
文化詩學還有拓展深化空間
在我看來,研究詩學文化最有名氣的學者有兩個:一是童慶炳,二是蔣述卓。他們都強調文化與審美的結合,甚至都強調建構中國自己的話語,本土化的問題。但是他們的區别也很明顯。首先,蔣老師用大量的精力去投入實際批評,因此他的文化詩學批評的理論有非常鮮明的實踐品格;其次關于本土化的路徑,蔣老師從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到消費時代的文學的調整,再到消費時代的城市文學,這個路徑和童慶炳先生完全不一樣。
另一方面,蔣述卓老師的文化詩學還有拓展深化的空間。首先,文化概念到底指的是什麼,其次審美和文化它們兩個的互動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所有的文化詩學批評提倡者共同的問題。
文化詩學的動态把握與中國經驗
淩逾(華南師範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
把握動态以變應變
蔣述卓老師的研究非常精确地把握到當代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的現狀及動态發展過程,他以變應變。有幾個點我印象比較深:一個是他講消費時代,我們消費時代反客為主在制造需求,因此要造就文化消費的主體;第二個是他說詩意泛化應該是好事,因為整個國家接受藝術的方式在發生變化,“由會而詩”變成了“由常而詩”,也就是詩意飛入尋常百姓家。再一個他說大衆的口味也在變,因此會倒逼文化詩學的變化,都說得非常到位。
王威廉(作家,文學博士):
展示了海外文化詩學的狀态
蔣述卓老師是中國文化詩學理論重要的開拓者之一,他的思想、态度有積極的洞察力。就像粵派批評,體現廣東文化開放、包容的姿态,同時對于市場也有更好的接納度和理解程度,對于消費文化的态度也很積極。
蔣述卓老師在文化詩學研究領域裡面視野很大,可以說這種視野把海外華文的理論、實踐都納入進來,因此給我們展示了海外文化詩學的狀态,他提到因為海外華文文學與西方的語境更近,因此受到西方影響更大,也成熟。
蔣老師關注到今天文學現象的很多變化,尤其是已經興起的中國城市文學,還做了中國城市廣場文化的研究,探測中國當下文化精神的空間。中國實際上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文學傳統,有廣場情結,從過去的政治廣場到今天的市民廣場、城市廣場,其中的變遷,這些都特别有意思。
陳俊年(作家,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
文學理論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我談三句感想。
第一句,文化詩學作為新理論的建構,也是“新武器”的研發,時間跨度已經有26年了,它的射程和威力非常有效、及時。
第二句,文化詩學作為一種方法論,也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對城市文化,還有文化廣場的廣場文化、消費時代文藝的批評,他的實踐就證明這種理論即方法論是行得通,站得住腳。
第三句,蔣老師師承王元化“三個結合”外,還有一個結合:将文化詩學理論與社會發展的現實緊密相結合,這難能可貴。
粵派批評需要全新闡釋
陳橋生(《羊城晚報》粵派批評·陳橋生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粵派批評催生者、倡導者、實踐者、鼓吹者
這麼多文人聚在這裡,一起讨論蔣老師的《文化詩學批評論稿》研讨會,這是粵派批評年度的盛事,也是粵派批評發展以來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粵派批評不僅已深深紮根在嶺南大地的土壤上,成為推動廣東文藝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還在全國起到示範作用,成為文藝批評引領創作的生動案例。蔣述卓老師是粵派批評催生者、倡導者,當然更是粵派批評的實踐者、鼓吹者。蔣老師最早是研究古代文藝理論,後來研究城市文化、文化詩學,是非常受大衆媒體歡迎的學者。他一手掌握經典學院話語體系,一手又掌握大衆傳媒的話語體系,可以在幾種話語體系中遊刃有餘,我們非常需要像蔣老師這樣的學者,我想在蔣老師身上也具有嶺南文化水一樣的柔性,溫柔敦厚,無往不利。
盧錫銘(廣東教育出版社原社長,編審):
為粵派批評提供三大支撐
蔣述卓教授的“文化詩學批評”為“粵派批評”提供了三大支撐:
第一是提供學理上的支撐。蔣述卓教授的“文化詩學批評”強調它的“現實性”“本土性”“實踐性”的品格。呼應着粵派批評“注重文化土壤,關心時代現實”的批評理念,以蔣述卓文化詩學理論批評為研讨視點,可以豐富學界關于“粵派批評”的理論認知。
第二是提供實踐範本的支撐。“粵派批評”走一條怎樣實踐之路,這是振興“粵派批評”的一個關鍵。蔣述卓教授的詩學批評實踐基本上源于粵海這文化的土壤,關注的都是與時代息息相關的現實,而且多是粵海或與粵海密切相系的現實,這就為粵派批評提供實踐的範本。
第三是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撐。“粵派批評”應有一種怎樣的精神狀态,是“粵派批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的主要因素。“粵派批評”的使命在于切實地助力文化繁榮,這就要求“粵派批評”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指導,回溯曆史,聚焦當下,面向未來,回應時代精神的呼喚,正視時代變遷的難題。
“粵派批評”對廣東文化繁榮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文化詩學批評讓我們看到“粵派批評”重新奮起的曙光。
申霞豔(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太阳集团app首页教授):
融學術于生活
化生活于學術
作為粵派批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蔣老師融學術于生活,又化生活于學術,這種人生态度和實踐意識對我們後學者啟發良多。他強調對西方的理論學習、借用,但是絕不是要照抄、照搬,實際上經過一兩個世紀的摸索,到今天,我們也慢慢發現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的特點、道路和模式。
總的說來,我覺得蔣老師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一是要勇敢的面對當代,大膽地肯定當代文化建設的積極方面;第二是要在當代文化中探索并建構新的詩學傳統。大灣區這塊古老的土地在一種新的制度和發展契機下獲得如此大的爆發力,這需要粵派批評給予全新的闡釋。
郭小東(作家,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授):
求得整體性上的和而不同
在多種文化把握與描述及其社會應用上,蔣述卓知性地将矛盾着、沖突着、各有邊界與壁壘着的種種文化系統,或包容融合,或相輔相成,務求整體上的和諧,這不是每一位學人都可能準确把握的。而蔣述卓以不同的文化起底,在複雜的文化文學現象中,辨析事象,探求真術,并求得整體性上的和而不同。這必須有特别的學養,格局和胸襟,以及比較純正的道德風骨,方能落實坐正。
文化是有區位的,文化是不同區位人性的基礎面。詩學是研究文學的内部規律,是心靈的表述,具體呈現在理性的文學選擇上,而文化是雙面甚至多面的。它在不同的界面上流動,存在與發展,同時多元多樣,有嚴格又模糊的邊界壁壘。要在文學中區分其偏至,認定其正負,非常困難。特别在大一統的文化語境中,既要顧及彼地文化的自為,又要突破此時的壁壘,做創新的前驅者,且要求整體性觀照,自在地遊走其中,拂揚其上,是勉為其難,并不容易的。蔣述卓在艱難之路上,攀行而入至境。
文學批評上,單一單邊的文化分析,固然鮮明堅定,但一定有失偏頗,自然也很難理解和而不同之整體論的闊大。因此,蔣述卓的大著,在多元文化的廢墟上,辨析資源與譜系,以文化詩學及其文學審美的方法論,取共和而棄仇恨、對抗的方式,從而達到圓融的境界,為人為文,如斯如佛。
原文鍊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1-04/18/content_6_378035.htm
文/羊城晚報記者 孫磊
攝影 吳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