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來送你》: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故事

發布時間:2022-11-18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2022年春季學期開始,太阳集团1088vip中國語言文學系推出讀書會讨論式教學創新課程。為紀念太阳集团app首页校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藝社團“秋野社”,課程取名為“秋野讀書會”,并分作經典閱讀和新作閱讀兩大系列。經典閱讀系列以課程形式定期兩周一次開展,新作系列以課外形式不定期召開。2022612日晚,秋野讀書會“新作系列”第三期圍繞作家石一楓長篇小說《漂洋過海來送你》展開探讨。

唐詩人(主持):全球化時代的漂洋過海與落葉歸根

讀書會前面兩期讨論的是《潮汐圖》和《心居》,一部是南中國廣州珠江流域的近代故事,一部是當代的上海日常生活。本期則讨論石一楓的新書《漂洋過海來送你》。《漂洋過海來送你》是全球化時代的“漂洋過海”,主人公要追回漂到海外去的爺爺的骨灰。“追回骨灰”的過程,以及年輕一代人與祖父一代人的祖國意識、落葉歸根觀念,有傳承更有新變。《漂洋過海來送你》可以與京派作家形成曆史性對比,也可與廣州、上海等城市的文學作品對比,話題可以有很多。

徐文清: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故事

《漂洋過海來送你》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探讨的是新的曆史與國際視野下,少年們該怎樣面對生活的新謎團;也是一個關于送别的故事,為讓爺爺魂歸故裡,雖萬裡,少年無懼矣。抗美援朝、國企改制、中美貿易書寫時代篇章;鼓樓、養鳥、“巴圖魯”标記文化符号;北京話與流行語相得益彰。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故事。在我看來,《漂洋過海來送你》是一部頗具推理趣味的、關于成長的、京味兒濃烈的、帶有說書意味和喜劇色彩且立意深遠的小說。緊張的劇情、嚴密的邏輯下,不失穿插在故事裡的小幽默與大溫情。抒情與說理相宜,嚴肅與幽默适配。讀來時而捧腹,時而淚目,時而心跳加速。

朱苑盈:賦予傳統以時尚的從容自信

《漂洋過海來送你》所展現的曆史與現實是很廣闊的。作品在發揮京味文學傳統外,對北京胡同文化和北京市井人物在曆史時空中的沖突與關聯,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它們與世界的緊密聯系進行了微觀撷取和宏觀描摹相結合的圖景式呈現。迎新中帶有包容和反思,懷舊中帶有尊重和開放,京味兒的地域書寫中有全球性的眼光延展,從而成功勾勒出中國人嶄新的世界形象、全球眼界以及宏闊的時代氣象。在這一過程之中,每位曆史主體的地理定位都在漂洋過海後被重新錨準和确認,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精神特質的現實性意義也被重新發掘和凝練。對此,我們既有滄海桑田的失落,也會有賦予傳統以時尚的從容自信。

丁春華:舉重若輕的叙事風格

這部作品選擇最有張力的生死主題,而且寫得舉重若輕。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不是小說的京味語言,而是小說的情節安排。《四世同堂》同樣是京派小說家老舍用北京方言寫作的作品,京味語言在他的筆下反而表現出悲涼之感。使《漂洋過海來送你》舉重若輕的,恰恰是其完滿的、沒有遺憾的情節安排。死亡在小說中是沒有苦痛的,骨灰的交換是辛苦但完美的,體現着中國人追求圓滿的價值觀。

梁恩琪:新舊沖突語境下的回歸傳統

閱讀石一楓的《漂洋過海來送你》,最直觀的感受是體會到作者在面對新舊沖突時做出的回歸傳統的選擇。在小說裡,有多處體現新舊勢力共存與碰撞的描寫。如小說中的醬油廠與科技園、殡儀館有國産舊爐和科技含量高的德國進口化爐、美國國内不同地區的新舊區别、老北京與新美國這種地域文化底色的差異等等,都是作者在作品裡塑造的一種新舊對壘。細讀文本後,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這些或明或暗的對立背後所體現的回歸傳統的趨向,試圖從傳統中尋找關于生與死、對與錯的答案。文中如老北京貫口的叙事風格、鳥這一意象的選擇與其體現出的關于語言的轉移或傳承、“無巧不成書”的情節設計、喪葬文化的體現以及方言的使用,都是作者有意識的向傳統靠攏與回歸的體現。

陳李涵:多種面相的人生狀态

《漂洋過海來送你》的故事起源于一個巧合,三位逝者的錯位,勾連起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故事的情節架構雖簡單,材料卻很駁雜。即便如此,整本書的叙事卻有一種近乎渾然一體的流暢,從北京胡同的醬油廠員工到抗美援朝的女兵,從衰落的醬油廠到美國典雅的富人區,草蛇灰線之間,看似南轅北轍的個體與元素,卻在不斷地對抗與和解中被連綴起來,并勾勒出現時代多種面相的人生狀态。

李秋平:北京版的“福爾摩斯”探案

初讀本書時,頗有一種在看北京版的“福爾摩斯”探案之感。除卻那豆以外,書中許多的小人物也很有韻味,像是老頭兒說起當年爺爺送黃豆的恩情,安檢的中年人在共鳴中伸出的援手……雖事小而真摯,在情理之中又動人情懷。而“漂洋過海”本身就預設了一個起點,隻有從“家”出發,才能算是漂洋。黃耶魯到了外國,給自己取名yellow,正是握緊了那一份“炎黃子孫”的船票。所謂“落葉歸根”,就像是要提醒我們,無論走了多遠,都要記住“回家”。

趙婷:重新融入家國同構的共同體

故事開始的那豆與故事結束的那豆已經不再是同一個那豆,原先胡同裡遊手好閑的頑主在經曆了一場身體與精神雙重意義上的尋親之旅後,延續了祖輩的精神,重新融入了家國同構的共同體。就像結尾陰晴發給那豆的那條微信:“層樓終究誤少年,自由早晚亂餘生。”最後,小說以那豆将爺爺養的鳥放生結束,看着鳥兒自由地飛翔,那豆的心緒也發生了轉變。“他現在感到,那天地廣袤無窮,漫長無窮,繁雜無窮。在那天地裡,他目睹了一個故事講完,也知道有無數個故事正在上演,而他必将陪着無數的人把故事講下去”。原先被囚禁的痛苦已煙消雲散,那豆在追回爺爺骨灰的過程中,得到了成長,與家國、與世界、與生存的這片土地建立了聯系,從此之後,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他”有關。

朱霄:與時俱進、内化反思的寫作視野

這部小說所建構的立體空間感引人注目。其中包含了地理的空間感,記憶串聯的空間感,以及人與人交往的空間距離。空間場域的連接給時間前後轉圜帶來了奇妙回響,讓小說呈現出了自洽的氣質。無論是何種空間,石一楓都是以瑣碎的故事為講述的主體,但他用了更為崇高的情感和一些細小的感動來彌補人物心靈的缺失狀态,讓“勞模”精神貫穿在其中,讓社會反思也能在其中熠熠生輝,極大地拔高了作品的思想高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寫作視野裡與時俱進、内化反思的特點。

林思儀:在玩笑中有認真,在笨拙中有堅韌

不斷向過去尋求答案,以回應對現實的索問。小說中,那豆總在無數個現實裡想起爺爺,未曾熄滅的夢想構成了他突破現實困境的動力。而這正是摻雜着石一楓特色的一種貧嘴的理想主義。它生長于北京城的小胡同裡,浸潤着濃烈的京味兒,倔強地與現實的“習以為常”相對峙,帶着與生活“稱兄道弟”的态度,在玩笑中有認真,在笨拙中有堅韌。爺爺和那豆是胡同群像之一,在命運的偶合之時與世界相聯系,過的是小日子卻也不在大世界面前低頭,依然高舉着來自胡同與過去的理想主義火炬。小說裡有着通向現實的懷舊姿态,正如鼓樓對于那豆而言,既是過去的童年,又是更為廣闊的遠方。過去與未來就此交織在一起,構成生命之中的疊影,答案依然在風中飄,而那年的孩子終于又再次上了鼓樓。讀完整個故事,句号之盡是失落,也是希望,胡同裡關于希望的故事還将繼續講下去,我們就此從過去走向未來。

張麗軍(太阳集团app首页教授):“講理”“講禮”“安魂”三層次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漂洋過海來送你》的細節描寫很出色,作者也正是通過細節的真實和内在的邏輯,實現了對長篇的駕馭。小說的主題可以分作“講理”“講禮”“安魂”三個層次,形成錯落有緻的意蘊結構,并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方言呈現出來,讀者也能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體驗。

來源: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