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靜蓉 教授、博導
趙靜蓉,女,1976年生,山西人。
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
1997年至2000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導師王長俊教授。
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導師周憲教授。
2003年7月至今,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任教。
2005年10月,獲評副教授職稱,獲評碩士生導師資格。
2010年10月,獲評教授職稱。2011年6月,獲評博士生導師資格。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英語系,訪問學者,聯系導師Homi K. Bhabha。
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聯系導師Patrick Baert。
主要研究西方現代性理論的發生、發展及其在文學、曆史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内的演變及實踐,重在對世界漢語文學及理論發展動向的研究,尤其關注文化現代性與啟蒙運動的關系、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當代文論研究的範式轉型、社會學理論與曆史學的興起、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視覺文化與文化研究、比較詩學等問題。
1.本科生:外國文學史(歐美卷)、西方文化專題、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現代主義研究、英美文學雙語教學
2.研究生:西方文論、西方現代文學、專業英語
論文:
1.《論情感與形式》,發表于《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2.《蘇珊朗格的藝術符号論》,發表于《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2期。
3.《生命的藝術與祭禮——從“醉酒”論阮籍與李白人格精神的異同》,發表于《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1期。
4.《我們七十年代生人的生存悖論》,發表于《粵海風》2000年第3期。
5.《追憶似水流年--對懷舊的一種精神分析》,發表于《文學評論青年學者專号》2001年。
6.《逝去的京劇精神》,發表于《藝術百家》2002年第1期。
7.《颠覆和抑制——論新曆史主義的方法論意義》,發表于《文藝評論》2002年第1期。
8.《解讀老照片》,發表于《文學前沿》2002年第1期。
9.《現代懷舊的三張面孔》,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
10.《作為一個美學問題的現代懷舊》,發表于《福建論壇》2003年第1期。
11.《懷舊在現代性語境中的生成》,發表與《文學評論叢刊》2003年第7卷第1期。
12.《在傳統失落的世界裡重返家園——論現代性視域下的懷舊情結》,發表于《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4期。
13.《論盧梭與席勒的現代性批判》,發表于《人文雜志》2004年第4期。
14.《從兩種認同危機看中西現代性精神之差異——王國維和本雅明比較論》,發表于《福建論壇》2004年第7期。
15.《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發表于《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16.《想象的文化記憶———論懷舊的審美心理》,發表于《山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17.《詩意栖居的本真性——論海德格爾在現代性進程中的返鄉之途》,發表于《南京師範大學》2005年第1期。
18.《等待相遇的靈魂——讀解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發表于《當代電影》2005年第4期。
19.《黑格爾對現代性的自識與反思》,發表于《求索》2005年第1期。
20.《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發表于《暨南學報》2006年第5期。
21.《從懷舊感看斯賓格勒的文化觀》,發表于《學術研究》2006年第4期。
22.《“老照片”:現代人的文化“鄉愁”》,發表于《中華讀書報》2006年12月6日。
23.《文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意義研究》,發表于《教育評論》2006年第2期。
24.《通向一種文化詩學——對懷舊之審美品質的再思考》,發表于《文藝研究》2009年第5期。
25.《作為一種集體記憶的浪漫主義——對浪漫主義的文學人類學解讀》,發表于《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26.《真”的真實與“假”的真實——論現代社會中“本真”與“仿真”的差異》,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5期。
27.《本土化的現代性及其後果》,發表于《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28.《馬克思主義和後殖民研究——對本土化現代性研究理路的再思考》,發表于《南京師範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學報》2011年第3期。
29.《全球化話語與曆史記憶:真命題還是僞命題》,發表于《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被《新華文摘》2012年第20期(總第152期)全文轉載。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12期轉載。
30.《中國經驗與異域理論:以霍米的後殖民理論為例》,發表于《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31.《與俄羅斯文學的相遇與相守——汪介之教授訪談錄》,發表于《山東外語教學》2012年第5期。
32.《基于個體記憶的現實和未來:戰争紀念碑上的美國》,發表于《光明日報》2012年7月16日。
33.《文化記憶與符号叙事:從符号學的視角看記憶的真實性》,發表于《暨南學報》2013年第5期。
34.《中國記憶的倫理學向度:對記憶危機的本土化再思考》,發表于《探索與争鳴》2013年第12期。
35.《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範式反思:以記憶、空間和文化政治範式為例》,發表于《學術研究》2013年第11期。
36.《福克納的“寂寞”與“喧嘩”》,發表于《書城》2013年3月(總第82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37.《大地上的異鄉者:評<伏爾加河的呻吟:高爾基的最後二十年>》,發表于《俄羅斯文藝》2013年第3期。
38.《現代人的“都市病”:對城市化的懷疑與反思》,發表于《都市文化研究》第8輯。
39.《記憶危機的倫理學闡釋和社會學分析》,發表于《文化研究》第15輯。
40.《現代人歸屬感的缺失——以“公域”與“私域”的區隔為視角》,發表于《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41.《創傷記憶:心理事實與文化表征》,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2期。
42.《作為“異己之物”的青春》,發表于《文藝研究》2015年第10期。
43.《含混暧昧的“他者”》,發表于《東嶽論叢》2015年第1期。
44.《記憶的德性及其與中國記憶倫理化的現實路徑》,發表于《文學與文化》2015年第1期。
45.《記憶的陷阱與失敗的身份認同——以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為例》,發表于《南京師範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學報》2015年第3期。
46.《我們這個時代的創傷焦慮》,發表于《文化研究》第23輯。
47.《作為方法論的創傷記憶》,發表于《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48.《創傷記憶的文學表征》,發表于《學術研究》2017年第1期。
譯文:
1.《女性的裸體:藝術、淫穢和性》,[英]林達·尼德作,趙靜蓉譯,發表于《文化研究》第3輯。
2.《理論的承諾:論理論在政治表述過程中的多重功能》,[美]霍米·巴巴作,趙靜蓉譯。發表于《江海學刊》2012年第5期。
3.《關于全球化與矛盾意向的筆記》,霍米·巴巴作,王立秋、趙靜蓉、陳恒譯,發表于《當代藝術與投資》2011年第4期。
1.2004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引進人才基金項目“現代性視域下的中西懷舊文化比較研究”
2.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現代文化的轉型與懷舊情結”
3.2006年:太阳集团app首页教育技術“創新工程”項目英美文學雙語教學網絡課程
4.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後現代理論語境中的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
5.2010年: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視覺文化轉向與現代人的身份認同”
6.2012年:太阳集团app首页科研培育與創新基金遠航項目“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範式危機與轉型”
7.201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項目“當代中國文化建構的理論範式研究”
8.2014年:太阳集团app首页本科教材資助項目“視覺文化案例教程”
9.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家記憶與文化表征研究”
10.2016年:太阳集团app首页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西方文論”
1.2007年太阳集团app首页第二屆本科課程全英語教學競賽優秀獎
2.2012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
3.2014-2016年度太阳集团app首页大學傑出青年第二層次
1.專著:《抵達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現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專著:《懷舊:永恒的文化鄉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3.專著:《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版
4.合著:《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周憲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本人完成6萬字。
5.主編:《記憶》,廣州: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15年版。
6.《英美文學雙語課程教學研究》、《專業英語教學的專業界定與設計》兩篇文章,載于《外國文學史精品課程研究》,張世君主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