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劍華 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劍華,男,遼甯丹東人。1981年7月,畢業于四川涪陵師範專科學校(現長江師範學院)中文系;1988年7月,畢業于徐州師範大學(現江蘇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從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國現代作家研究會副會長。曾任海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點學科責任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太阳集团1088vip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太阳集团1088vip特聘教授。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作為台灣佛光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為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課程一學期。2018年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科研項目:
1、1996年,承擔國家教委人文社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2000年結題。
2、2010年,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新文學女性叙事研究”,2013年9月完成結題。
3、2000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學價值觀研究”,2013年9月完成結題。
4、2013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娜拉現象’的中國言說”,2016年1月結題。
5、2018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文學倫理叙事研究”,正在進行中。
獲獎情況:
1、2009年,論文《五四文學精神資源新論》,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2、2013年,論文《“言志”詩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内在影響》,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3、2002年,論文《變體與整合:論民間英雄傳奇的現代文學演繹形式》,獲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4、2016年,論文《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承續》,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5、論基督精神與曹禺話劇的原罪意識(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2001年)
6、胡适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1999年)
著作情況:
1、《胡适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30萬字,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現代性與中國文學》(1998年)
3、《文化視角中的現代文學》(1999年)
4、《基督精神與曹禺戲劇》,30萬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百年文學與主流意識形态》,35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6、《現象的組合: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另一種解讀方式》,30萬字,嶽麓書社2005年出版。
7、《前瞻性理念:三維視角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論》,32萬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
8、《生命閱讀與神話解構》,35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9、《“娜拉現象”的中國言說》,35萬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10、《“紅色經典”的真實與傳奇》,30萬字,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
11、《圍城中的巨人:理解魯迅的寂寞與悲哀》,32萬字,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
12、《中國現代文學的跨文體研究》,38萬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
論文情況:
1、《五四文學精神資源新論》,《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英文版2007年第2期。
2、《“言志”詩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内在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英文版2012年第1期。
3、《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承續》,《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英文版2015年第4期。
4、《百年新文學的“新”之釋義》,《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
5、《20世紀中國文學現實主義運動之反省》,《文學評論》1999年第5期。
6、《基督精神與曹禺戲劇的原罪意識》,《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
7、《變體與整合:論民間英雄傳奇的現代文學演繹形式》,《文學評論》2002年第6期。
8、《“誤讀”西方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
9、《論“趙樹理現象”的現代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
10、《實用科學理性與“五四”新文學的結盟關系》,《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11、《錯位的對話:論“娜拉”現象的中國言說》,《文學評論》2011年第1期。
12、《現代意識與現代文學》,《文藝研究》1998年第4期。
13、《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運動》,《文藝研究》1999年第2期。
《從反叛到皈依:論新文學“家”之叙事的複雜心态》,《文藝研究》2015年第5期。
14、、《哀莫大于心死:重讀<野草>》,《文藝研究》2016年第5期。
15、《<塵埃落定>中的“瘋癫”與“文明”》,《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
16、《論<雷雨>的基督教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年第1期。
17、論胡适對中國話劇運動的貢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第3期。
18、《表現主義與曹禺戲劇的藝術風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第4期。
19、《胡适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年第3期。
20、《錯位的對接:漫談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3期。
21、《胡适與中國文化轉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22、《論20世紀中國文學運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2期。
23、《靈魂的“失樂園”:論蕭紅小說的女性悲劇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4期。
24、《試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暴力”叙事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5期。
25、《從“延安戲改”到“樣闆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9期。
26、《疲憊的獨舞:石平梅文學創作特質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9期。
27、《論中國現代文學多重視角下的“鄉俗”叙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9期。
28、《論新文學言說父親的曆史與隐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9期。
29、《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批評的曆史終結》,《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第2期。
30、《論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性質與特征》,《文藝理論研究》1998年第2期。
31、《論“左翼”文學現象》,《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6期。
32、《“自我”的悖論》,《文藝理論研究》2019年第3期。
33、《通感與質感:淺談饒芃子先生的學術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第1期。
34、《在“酒樓上”的“孤獨者”》,《魯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1期。
35、《為史需嚴謹: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勘誤》,《中國文學批評》2016年第2期。
36、《論新文學“民本”意識的曆史重構》,《東嶽論叢》2016年第3期。
37、《“化西”思維與新文學現代性的藝術呈現》,《暨南學報》2016年第5期。
38、《論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叛逆與回歸》,《江漢論壇》2016年第6期。
39、《<魯迅回憶錄>中的幾個疑問》,《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40、《也談周氏兄弟的“失和”原因》,《湖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41、《“中體西用”與新文學的民族本色》,《學術研究》2016年第9期。
42、《“呐喊”何須“彷徨”?——論魯迅小說對于思想啟蒙的困惑與質疑》,《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43、《“未莊”為何難容“阿Q”?——也談<阿Q正傳>中“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關系》,《魯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1期。
44、《儒學之難:論新文學反“禮教”的概念置換》,《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45、《“父親”的放逐與回歸:新文學家長批判的價值偏離》,《河北學刊》2015年第3期。
46、《新文學中的“科學”與“民主”》,《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第5期。
47、《論新文學接受西方人文精神的曆史真相》,《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48、《新文學漢語關鍵詞的重新釋義》,《晉陽學刊》2015年第5期。
49、《論新文學現代性追求中的“西方”與“傳統”》,《學術研究》2015年第8期。
50、《無地彷徨與精神還鄉:<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讀》,《魯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2期。
51、《情緒記憶與紅色經典對民間傳奇的師承關系》,《當代文壇》2014年第3期。
52、《“熱風”與“寒氣”——從雜文看魯迅早期思想的複雜性與矛盾性》,《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4期。
53、《感性與理性:論新文學啟蒙話語中的婚姻問題》,《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5期。
54、《反“庸俗”而非反“禮教”:小說<祝福>的再解讀》,《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1期。
55、《論“私奔”叙事的現代演繹》,《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56、《論傳統“公媒”文學形象的現代演繹》,《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57、《“玩偶”被“娜拉”:一個啟蒙時代的人造神話》,《南開學報》2013年第4期。
58、《論“媒婆”形象的現代演繹》,《河北學刊》2013年第5期。
59、《論中國文學“魂奔”叙事的古今異同》,《齊魯學刊》2013年第5期。
60、《中國現代文學史編寫:我們應該回歸理性了》,《東嶽論叢》2013年第9期。
61、《論中國現代文學多重視角下的“鄉景”叙事》,《福建論壇》2013年第10期。
62、《“婚床”苦悶:論中國現代文學兩種形态的“婦怨”叙事》,《福建論壇》2012年第1期。
63、《自私的亞當:論中國現代男性作家的欲望轉移》,《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64、《诋毀“傳統”:中國現代文學女性叙事的運作策略》,《江漢論壇》2012年第1期。
65、《<許三觀賣血記>:荒誕而真實的苦難叙事》,《齊魯學刊》2012年第2期。
66、《“欲望”與“禁忌”:中國現代女性作家的“思春”叙事》,《河北學刊》2012年第3期。
67、《“情殇”叙事: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反思啟蒙的一種姿态》,《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68、《論“紅娘”現象的現代演繹》,《晉陽學刊》2012年第6期。
69、《花開花落:論中國現代女性解放叙事的社會想象》,《學術研究》2011年第1期。
70、《東施效颦:論中國現代文學叙事中的“娜拉”現象》,《福建論壇》2011年第1期。
71、《藝術拯救曆史的經典範本:關于小說<鐵道遊擊隊>背景資料的真實性問題》,《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72、《曆史與藝術:關于小說<紅岩>的兩種“真實”》,《晉陽學刊》2011年第2期,
73、《紅色經典:藝術真實是怎樣轉變成曆史真實的》,《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4期。
74、《“悲哀”與“絕望”:一個真實魯迅的五四姿态》,《武漢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75、《言說女性與女性言說:論中國現代文學“閨怨”叙事的曆史傳統》,《南開學報》2011年第6期。
76、《論<一地雞毛>》,《文藝争鳴》2010年第1期。
68、《<白鹿原>:一部值得重新論證的文學“經典”》,《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
77、《<傷逝>:魯迅對思想啟蒙的困惑與反省》,《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
78、《論現代主義文學的中國化闡釋與運作》,《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79、《精英意識與農民意識的互相置換》,《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1期。
80、《經典的模仿:<百合花>與<紅棉襖>之對比分析》,《南方文壇》2009年第1期。
81、《知識分子的民間想象》,《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82、《<林海雪原>:“兵”的傳奇與“兵”的神話》,《暨南學報》2009年第2期。
83、《<紅岩>:知識分子的鳳凰涅槃》,《河北學刊》2009年第5期。
84、《<紅旗譜>:非農民本色的革命傳奇》,《福建論壇》2009年第7期。
85、《狂人的“病愈”與魯迅的絕望》,《學術月刊》2008年第1期。
86、《論都市意象與二三十年代的茅盾小說創作》,《湘潭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87、《“金鎖”未必是“金錢”》,《福建論壇》2008年第3期。
88、《記憶與時間的二元對立》,《江漢論壇》2008年第7期。
89、《“戲說”與“仿真”》,《戲劇文學》2008年第4期。
90、《紅色經典的曆史範本》,《河北學刊》2008年第5期。
91、《啟蒙無效與<藥>之文本釋義》,《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92、《<青春之歌>的再論證》,《小說評論》2008年第5期。
93、《“啟蒙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94、《五四文學革命:傳統文化的突圍與重構》,《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1期。
95、《百年中國話劇曆史興衰的再度思考》,《福建論壇》2007年第1期。
96、《“作家現象”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與創作》2007年第3期。
97、《梁啟超的日譯西學與五四新文學》,《河北學刊》2007年第5期。
98、《文學與人生的内在體驗》,《江漢論壇》2007年第7期。
99、《論左翼文學運動的人文價值觀》,《福建論壇》2006年第1期。
100、《論張愛玲對女性心理陰影的理性透視》,《暨南學報》2006年第2期。
101、《使徒意識與老舍小說》,《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2期。
102、《論90年代女性長篇小說創作》,《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103、《困惑的啟蒙:魯迅小說與思想的另一種解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104、《女性悲劇命運的自我言說》,《求實學刊》2006年第5期。
105、《革命英雄主義傳奇的曆史終結》,《湖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106、《現代性的困惑、焦慮與質疑》,《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99、《百年沉浮:20世紀中國話劇運動之反省》,《文藝争鳴》2005年第3期。
107、《胡适與<新青年>》,《福建論壇》2005年第9期。
108、《透視五四新文學的邏輯怪圈》,《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3期。
109、《現代文學話語轉型中的“郭沫若現象”》,《湘潭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110、《論新中國十七年文學的藝術追求與經驗教訓》,《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1期。
111、《文體變革與現代散文的迅速崛起》,《學術研究》2004年第1期。
112、《論新時期文學革命神話的破滅》,《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113、《現代文學研究需要人文關懷》,《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6期。
114、《中國現代文學中知識分子先鋒意識的喪失》,《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15、《論新時期作家“複樂園”後的變異心态》,《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116、《論20世紀中國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曆史繼承關系》,《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117、《論百年中國文學集體主義精神理念的展現形式》,《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118、《階級性與人性:百年中國文學一對奇妙的矛盾組合》,《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119、《光榮與夢想:論20世紀中國革命文學浪漫主義的表現特征》,《中州學刊》2002年第2期。
120、《存在于虛無:論新時期文學對政治理想主義的藝術解構》,《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121、《傳統與現代:論革命英雄傳奇對民間英雄傳奇的曆史演繹》,《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4期。
122、《1926—1930:中國現代作家的思想轉型》,《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123、《主流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作家的心路曆程》,《河北學刊》2001年第5期。
124、《論主流價值觀對20世紀中國文學創作的影響》,《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5期。
125、《尋找曆史的真實感覺》,《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3期。
126、《诘問曆史:<死水微瀾>為什麼被忽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127、《“魯鎮”意象:一個破解魯迅思想的重要符号》,《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11期。
128、《圍城在的巨人:論“言說魯迅”與“魯迅言說”的文本差異性》,《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
129、《“強制闡釋”與“文學”的缺席》,《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130、《青春記憶與曆史的沖突:關于<芳華>》,《揚子江評論》2018年第6期。
131、《舊事重提:也談<家>的早期接受與傳播》,《暨南學報》2018年第6期。
132、《論<家>在當代中國的接受史》,《學術研究》,2018年第6期。
133、《<呼蘭河傳>:遙望故鄉的生命絕唱》,《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2期。
134、《巴金為什麼要反複地修改<家>》,《南方文壇》2018年第2期。
135、《<駱駝祥子>是怎樣成為經典的》,《東吳學術》2018年第1期。
(說明:以上所列的135篇文章,均為在權威刊物和CSSCI刊物上所發表的文章,一般核心期刊均未列如。另外,135篇論文中,有8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權威轉載,1篇文摘;2篇被《新華文摘》文摘,5篇被文摘;35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6篇被《高等文科學報文摘》文摘。)
1、本科生課程:
①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②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研究。
③曹禺戲劇研究。
④魯迅作品研究。
⑤現代詩歌研究。
⑥紅色經典研究。
2、碩士生課程:
①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流派研究。
②新文學現象問題研究。
③文學資料檢索研究。
④跨文化、跨學科方法論研究。
3、博士生課程:
①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精神資源研究。
②東西方文化與文學比較研究。
③新文學與古典文學淵源關系研究。
郵箱:jianhua-s19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