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芃子:“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發布時間:2020-07-07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 饒芃子簡介

          饒芃子,一個獨特的名字。“芃”,草茂密的樣子,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初見饒芃子教授便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力。她年屆80,還皮膚白皙,頭發烏黑。交談時,她會用有神的眼睛望向你,清楚地說出一個個年份和人名,說到激動處語音高昂洪亮,說到開心處,笑聲爽朗。

          就在不久前,饒芃子教授獲得了“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她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30多年來,我主要做的是比較文學與文藝學、海外華文文學交叉、互動的研究工作,自認是一個在比較文學‘邊界’耕耘的人。令我感動的是,我的系列成果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中國比較文學學界同仁的認同、支持和激勵!所以,我以為,我今天獲得的這個獎,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學界對比較文學與相關學科互動研究的一種關注、肯定和期待。”

          50多年來,饒芃子保持着對文學神聖的求索之心,對學術持一種嚴謹的态度,懷着對學生的熱忱,不停耕耘。盡管時光飛逝,她始終專一執着。“我是一個比較感性,有激情的人,也帶着激情去做事。”饒芃子說。

  •   

  • 人物采訪

    少時有志于文學

          “我從小就喜歡文學,而且一直把文學看作是一種崇高、聖潔的事業,自己也說不清這一觀念和感情是什麼時候、怎麼樣産生和形成的,也許隻是一種心靈的感應,或者就是那些偉大作品的回聲。”——饒芃子

          1935年元宵節,饒芃子出生在廣東潮州一個世代知識分子家庭。饒芃子說:“我自幼是跟着外祖父母長大的,外祖父是清末秀才,還曾就讀于京師大學堂,能詩能詞又擅長書法,是潮汕一帶知名的語文老師和書法家。由于家庭的影響,我一直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還在初中學習時,我就有一個心願——長大後也要當一個作家。”

          1953年,饒芃子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那時,中大文史兩系名師荟萃。詞學專家詹安泰、戲曲研究專家王起兩位先生是她的啟蒙導師。在老師們的引導和培育下,饒芃子的志向發生了變化,她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名古典文學研究者。饒芃子的畢業論文《試論柳永的詞》在詹先生的細心指導下,獲優秀成績。1957年,她畢業後留校任王起先生的助教,主修宋元文學史。

    “跨界”的學術研究

          1958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在廣州重建。饒芃子作為首批從中山大學調到太阳集团app首页任教的教師之一,被分配在文學理論教研室當文藝評論家肖殷先生的助手。從此,饒芃子由古典文學轉向了文藝學的研究。“文革”期間,太阳集团app首页停辦,饒芃子在廣東師範學院(今華南師範大學)執教,直至1978年暨大複辦,她又回到了暨南園。

          回顧自己近30年走過的學術道路,饒芃子說:“我所屬的學科是文藝學,它是我學術研究的‘底座’,比較文學、海外華文文學是随着新的學科發展進程,在我的文藝學教研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兩個側翼。”

          饒芃子說,1982年,由于得到我校中文系外國文學教授、越南文學專家黃轶球先生的啟蒙,她有幸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參與了比較文學在中國學界發展的曆程。饒芃子在省内倡導成立廣東比較文學研究會,之後,與香港比較文學研究會、福建比較文學研究會在國内聯合舉辦三屆“粵港閩比較文學研讨會”。1990年她當選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30多年來,饒芃子和她的學術團隊先後撰寫出版了《中西戲劇比較教程》《中西小說比較》《中西比較文藝學》等著作。1993年她領銜建立太阳集团app首页文藝學博士點,在國内首創“比較文藝學”方向,主編出版《比較文藝學叢書》《比較詩學叢書》等5套學術叢書。

          從上世紀80年代始,饒芃子曾多次應邀到港澳開會和講學,她以對新興學科的敏感,把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引進了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領域,創造性地從文學的視野、比較的方法和跨文化的視角,對海外華文文學進行解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從一個方面拓展了比較文學的學術空間。2009年,她領銜主編出版了《海外華文文學教程》,2012年被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而今,年屆八旬的饒芃子依舊在從事學術研究工作。2011年10月,她作為首席專家成功申報《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據介紹,這是以百年的曆史長度,對海外華文文學進行多角度綜合研究的開創性課題。2015年,饒芃子獲得了“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

    教學重視方法論指導

          自1983年被評為碩士生導師起,饒芃子開始培養研究生。饒芃子曾說:“學生不是我生命中匆匆的過客,而是我學術生命的延續。”正是出于這份愛與激情,饒芃子在學界帶出了一支“骁勇善戰”的“饒家軍”。

          饒教授對學生的嚴厲是出了名的,她的博士、香港作家蔡益懷曾撰文記叙饒師,他在文中說道:“饒師是南粵名師,以治學嚴謹稱譽于學界。我未入學前就聽人說饒師是一個嚴師。”蔡益懷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交課程論文的情景,雖然饒教授對論述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論文。饒芃子也不是一味嚴格,她同時也像慈母般去關懷、愛護學生。她的不少學生還成了她的朋友,那是一種真摯的、非功利的“忘年”之交。

          對學生的培養,饒芃子有着自己的要求。她說,“做研究要有學術之心、專業旨趣,不能三心二意。”饒芃子認為在做學問的道路上,“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她特别重視學術研究中的課題史、學術史、學科史,強調做學問一定要對學科的曆史有所了解,才能發現問題。

          有了問題,更重要的是怎麼去解決,對此,她提煉出“八說”,即:“說什麼”“如何說”“為何說”“何以說”和“從頭說”“對着說”“重新說”“接着說”。饒老師認為,“不重視方法論,兜來兜去都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八說’啟發你去尋找創新點。”

          對于有志于學術研究的青年學生,饒芃子希望他們能力戒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種沉潛的精神和誠實的學術态度,不僅做人要誠實,做學術也如是。”

    與太阳集团app首页結緣半個多世紀

          從調到太阳集团app首页工作開始,饒芃子與太阳集团app首页“結緣”已經50餘年。她見證了暨南園的重建和複辦,并跟着這所學校一路成長。大學不斷走向高處,饒芃子也不斷成熟,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在這裡,饒芃子不僅在學術上展開雙翼,還培養了數十名碩士、56名博士,而且先後擔任過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主任、副校長、校學位委員會主席,推動了太阳集团app首页的人文學科建設。她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相繼被評為“廣東省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巾帼建功’标兵”“國務院僑辦所屬學校優秀教師”,2011年被評為“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

          “我覺得一個人的青春能跟一所大學一起成長,一直到老,是一件很有緣分的事。”饒芃子在接受采訪時頗有感觸地說。“太阳集团app首页要有更加長足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尤其是教師隊伍中精英團隊的建構更值得關注。”


    來源: 太阳集团app首页報  作者: 鐘元澤、溫婧  時間:201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