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訪談錄|曾煜:結伴路過九萬裡,采撷世間百滋味

發布時間:2020-07-07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校友訪談錄|曾煜:結伴路過九萬裡,采撷世間百滋味


太阳集团1088vip創辦于1929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學院之一,現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系、曆史學系、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中外關系所和哲學研究所等五個系級教學科研單位。自建院以來,太阳集团1088vip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國學基礎,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始終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訓,秉承“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辦學方針,堅持“宏教澤而系僑情”的辦學宗旨,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己任,培養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文英才,成為太阳集团app首页辦學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學院。

為充分展示校友風采,展現學校辦學成果,即日起,太阳集团1088vip黨委宣傳部将聯合校友辦将推出“優秀校友訪談”系列推文,不定期為大家推介我院發展曆程中湧現出的一位位優秀校友,希望以他們的優秀事迹激勵廣大師生,奮發有為、砥砺向前,為把學校早日建設成為國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奮鬥!


本期優秀校友:曾煜

  • 人物簡介

曾煜,男,中共黨員。太阳集团1088vip漢語言文學2000屆本科畢業生。在校期間,他積極參加暨南劇社(任社長),校社團聯合會(任秘書長)等校園實踐活動,連年多次獲評一、二等獎學金。大學畢業後,在全國知名報紙、期刊、互聯網和廣電等新聞單位任職,曆任南方周末報系名牌雜志社總經理,南方日報社新媒體部主任助理,茂名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市委網信辦主任、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等職務,多篇作品榮獲廣東新聞一等獎。目前,在廣東共青團從事新聞出版方面的工作。

曾煜師兄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和輿情處置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工作,較為熟悉互聯網政策法規,專注移動互聯網、廣播影視、報刊圖書等的新聞采編、媒體融合及數字出版等事務。



  • 采訪問答

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曾煜師兄作為我們“優秀校友面對面”的第一期受訪嘉賓。在一個多小時的線上視頻訪談中,曾煜師兄态度和藹、笑容親切,耐心解答每一個問題。畢業多年,身上究竟有多少故事?他又将給我們分享怎樣的人生軌迹?又會給予哪些寶貴的經驗?帶着這些話題和疑問,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曾煜師兄談了些什麼内容吧!


 Q:師兄,我看資料,您是中文系漢語言文學96級的學生。回首大學歲月,您有什麼感受呢?

 A:是呀。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大學畢業恰好20年了。我是1996年考入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讀書,2000年畢業。一路走來,回首往昔,感慨良多。我們在暨南園,在中文系得到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獲得了充足的曆練,這些寶貴的經曆使我們更好的走向社會。

我們今天常常聽到一種聲音:中文系所學過于“空中樓閣”不夠實用,其實不然。我畢業後一直從事宣傳文化方面的工作,格外體會大學中文系四年所學知識的用處之大,受益之深。可以說,任何一個依法使用中文作為溝通交流語言的行業與機構,都有着中文學子施展芳華才藝的職場舞台。進入新時代,随着國家軟實力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國際社會中使用中文的場合和機會,隻會越來越廣泛。我為自己是一名暨南人而自豪,為有幸成為中文人而榮幸。


 Q:回首母校給您的教育,您覺得哪些是至關重要的?

 A當年我讀本科的時候,住在舊建陽苑三棟三樓,現在已經拆除了新起學生宿舍。那時候作為中文系的學生,我們面臨着今天和你們一樣的任務:背誦古典詩辭,研習文學理論。到現在,我還記得張海沙老師給我們列出的背誦篇目:有莊子的《逍遙遊》,有《古詩十九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還有李白的《将進酒》,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等。我們晨習夜讀,站在三樓陽台,面對着熙熙攘攘的校道,朗聲背誦詩文。今天當我重新回想起那段與經典詩文相伴的青春歲月,我感覺它是如此的意義重大。經典古詩文的誦讀,最大的魅力或在于超越時空所限,隔山海意亦可平。

不同的人生階段自當會品讀出不同的滋味。“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有時候想體悟一首詩詞、一段古文的内涵,需要的不僅僅是足夠的文學功底,還需要的是人生的苦難閱曆。那些年背過的詩賦文章,當時貌似無用,但在将來某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這些不朽文字會被從記憶深處激活,讓你産生一種打破局限的心意相通。它們才是伴随你一生的東西。原來你的感受早已被世上某個人明白地說清楚,自己并不孤獨。這也是我今天最為受用的知識與技能之一。

《莊子·人間世》裡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中文系所學知識相比起計算機、法律、經管等學科,或許給新生感覺“不夠現代”。其實,這正是經曆了時空與變革淬煉下的真金白銀。學中文,背詩詞,寫文章,或許不能立馬轉換物質價值,不一定立即給我們帶來優渥的條件與豐厚的收入,但能夠充盈我們的生命,塑造我們的精神氣質,使我們的“活着”豐富而有質量。無用之用,正是大用。

在我讀本科時,建三精神中有一個非常寶貴的傳統。那就是上一屆師兄們與新一屆的師弟們,會有着頻繁的良性互動,把酒談心,品茗論道,形成“老帶新的狀态。所以,我今天很高興聽到,今天的中文系還堅持了這個傳統。院系為畢業生和在校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讓師弟妹對自己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同時也能對中文學科有了新的認識,有利于同學們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規劃好自己的發展目标,合理利用大學時間,充實自己,隽永的文字化為哒哒的馬蹄聲,不負自己的大學夢,青春夢。在我們剛進大學時,各級師兄們會來到我們宿舍,用幽默的語句、悉心的講解,營造了活躍的氛圍,為我們更快融入大學生活建立了信心。而當我們成為了别人的師兄師姐時,我們也同樣會耐心細緻地為師弟師妹們答疑解惑,幫助他們全面認識和了解大學生活,盡快進行角色轉變,明确發展方向。今天回想起來,依然記憶猶新,心有芳香。

此外,我想補充的是,在今後的人生中,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不僅僅隻是一個簡單的稱呼,更代表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李商隐說,“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大學期間,我們同樣像詩句裡說的那樣,既要跟着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們“學飛”,更要虛心向朋輩,師兄與師弟“點通”,與師友“伴飛”,最終彼此成長同進步。中文學子不要固步自封,一定要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自學新科技,例如VLOG、遠程直播、無人機器、歌舞漫畫等方式來進行新表達。善與人交往溝通學習,這正是母校和學院給我的珍貴教育,它讓我收獲了敬人為師、待人處世的無盡寶藏。


 Q:請分享您關于母校,關于往事的幾段珍貴記憶或感想吧。

 A:母校處處,都有着數不盡的美好回憶。百年校慶的那天,不少畢業生約好返回校園,共慶暨南百年華誕。在校慶當晚,本來按照原計劃是要在體育場舉辦一場盛大晚會。但沒想到天公不作美,當晚下起了大雨,無法繼續舉辦了。但我們最後卻将一次被天氣攪黃的晚會,在暨大圖書館門前變成了一場真正屬于暨南人的百年盛典,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同學不分年齡、院系,自發唱起校歌,載歌載舞。暨大校慶夜成了師生們同樂共慶的美好。那晚的經曆讓我永生難忘,用了十來分鐘寫了一篇紀念文章《風雨如晦縱凄蕭,暨南火種永不滅》,發到了暨南風論壇上。這次回想起暨南校史,尤其是201810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到暨大考察,觀看校史展覽和辦學成果展。總書記一番親切勉勵讓身為暨南學子的我無比溫暖,深受激勵。從金陵、真如、建陽、羊城,三落三起、五次播遷,筚路藍縷,風雨傳薪,始終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子,并廣延名師。暨南師生雖文化和性格各異,學術觀點不同,但仍能友好共處,相得益彰。這不正是我們暨南人應有的精神氣質嗎?不管是工作與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還是對待不同觀點,暨南人都能夠以“和而不同”的基本态度和準則去應對。此外,暨南的苦難與輝煌,也時刻激勵着我們暨南學子勇往向前。不經苦難,不知其甘,更難顯其才。

記得讀本科時,史小軍、姚新勇等一批老師就特别關心我們班級集體。他們都以各自獨特的人格魅力,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立德樹人方式,為本科四年增添了多樣的色彩與難忘的記憶。我想,太阳集团1088vip的師長們往往有一個特質,那便是充滿着浪漫主義氣息之時,又不乏有着關懷當下的現實情懷。所謂的浪漫氣質,是指他們始終保持對理想主義的執着,追求更永恒、更超越的文明真理。所謂的現實情懷,指的是對待學術科研和關心學生進步,注重科學客觀,符合實際,強調接地氣通達人性。今天回想起來,我想我最深刻的感想,便是各位老師對我們的殷殷期盼與囑托,往往是有着他們的良苦用心的。老師們的指導,或許需要我們用更長的時間去體悟,去思考其意義。

 Q:根據您自身的體會,您認為作為文學類專業的學生,應如何度過四年的大學生活,畢業後才能更好地适應社會需求,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

 A:這個問題很具有現實的意義。我想先從一個我們都聽過的曆史典故說起——田忌賽馬。在這個典故中,田忌的三匹馬分别都不如齊王,如果按照“木桶”邏輯,田忌賽馬成績的好壞取決于他最慢的那匹馬——這馬比齊王的任何一匹馬都要慢,田忌必輸無疑。孫膑提出的策略: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結果當然是田忌赢得比賽的勝利。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感受我所說中文系四年學習期間,不妨提高學習賦能,巧妙發揮出“長杆理論”的核心效用,那就是補充知識短闆,突出長杆支撐學科效益,明白長短各有其用,以奇勝,以正合。我們既要努力補上知識與能力的短闆,更要曆練出屬于自己的長杆,才能獲得飽滿的學習果實。

此外,我認為:在本科四年的生涯中,同學們要珍惜課堂學習機會,對所汲取、吸收的學科知識有所取舍。之所以不要逃課或者請假,是因為我們根本想不到,這一堂課所經曆的東西将來會帶給你什麼。我們有些同學常常陷入這樣一個誤區:沒事,課後再補回來沒學到的知識。這其實是做不到的。課堂集體學習的價值永遠不是自學所能代替的。當然,我們也要學會找到自己學科建樹,中文博大精深範圍廣闊,我們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迷失,有所學,有所想,有所選,這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Q:今年的新冠疫情,無疑讓許多同學對未來的方向産生了迷茫。對此,您有什麼看法與建議呢?

 A:本科時,我們在大三學期上社會實踐課。我們班是去韶關開展社調,當時突然面臨特大洪水,大家被圍困在當地一所小學課室。後來畢業後沒幾年,又遇上了SARS”那時沒有今天那麼先進,能夠采取網絡授課。學校在教室裡架起杆子,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回想起來,為什麼當時大家依然能夠保持樂觀,直面困難?對照着今天的新冠疫情來看,或許能給各位畢業班的同學們一點小啟發。

我們應當把每一次的苦難都看作是一次對自身的心靈曆練。放好心态,直面困難,哪怕是洪澇災害,也不能阻止大家當時開展鄉野調查的熱情。我們并沒有被洪水沖垮信心,反而在暴風雨中鍛煉出了堅定的意志。這也與我們中文人受到的文學史教育有關。許多大詩人曆經磨難時保持良好的心态,最終創作出流傳千古的名篇。因此,“知難練心”,這很重要。此外,我們也要有從困難中看到機遇的能力,培養自己的開闊眼界,不畏浮雲遮望眼。本科時,我們用的電腦都還很落後。當時,有一位師弟當時對電腦知之甚少,在“SARS”期間,克服困難積極向師兄請教,看出了互聯網的巨大生機與活力。他畢業後牢牢抓住時代良機,已經成為一家重點網站的黨委書記、總編輯了。

疫情肆虐的四個月間,我們正在見證大學四年最為寶貴的曆史。當具有較大時間廣度的紛雜事物被壓縮在如此短的時間段内,不少同學确實會産生迷茫與疑惑。要想更好地在時代洪流中規劃好我們的個人命運,除了需要我們長期的積累,也需要我們有開闊的眼界,平和的心态與抓住機遇的能力。

還有一點我認為同樣關鍵,那就是中文系的同學要主動投身社會實踐,敢于去擁抱未來的不可知。我認為,同學們應該積極在校内外進行學習,經受社會曆練,嘗試未知的新鮮事物。我從剛進大學起,就希望利用好中文系所學到的文字表達能力,今後從事新聞與宣傳相關方面的工作。後來,我做好時間管理,利用寒暑假時間,先後在廣東電視台、羊城晚報社,南方日報社等單位跟班實習。盡管不知道未來,對當下也存在着迷茫,但我堅定認為:所謂精彩人生就是敢于直面未知,我命由己不由天,用勇氣和毅力去打量人生方為成功赢家。努力豐富人生的内涵,以踴躍、主動的進取态度去詩意生活。

中文系的同學們,請你們以更積極的态度去直面每一次挑戰。體現在具體的生活中,就是要主動去參與豐富的社會實習,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與方向。這或者比被動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質量會更高。須知,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正是中文系的寶貴精神品質之一。


 Q:您在畢業後,參加過咱們學院的“校友導師制”。據我所知,現在這一制度又開始繼續施行了。您能談談您的相關經曆與看法嗎?

校友導師制和我上面提到的師兄師姐一帶一制度略有差别。校友導師制,主要是由畢業校友志願報名擔任導師,根據自身行業、專業等情況,院系安排每位導師指導若幹名在校生。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項目,它能充分發揮校友網絡的價值,分享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的經驗,連接五湖四海的暨南人。

第一期校友導師制,我當時的培養方式是給同學推薦讀三批不同的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然後談心談話,分享心得體會。雙方認為合适的時候,安排一次實習機會(會議、活動、論壇等多種形式)。在即将面臨升學就業等關鍵節點時候,給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心理輔導。 這種聯系培養方式,我概括稱為311制。以此來與他們交流職場經曆、分享心得體會,為在校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提供幫助與建議。

十分令我感動的是,在一次出差途中我突發疾病。我所聯系的楊師妹主動向我提供了及時的醫療幫助,幫我渡過危險,很快恢複健康。我想,無論是作為學生、校友還是導師,我們的身份卻都沒有改變,我們都是暨南人。強烈的認同感,讓我們不管天南地北,都能團結互助,親如家人。很希望同學們畢業後,也能謹記自己文院人,暨南人的身份,運用各自工作與行業中的經驗和能力不斷幫助師弟師妹們。或也是我前面說過“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彼此學習共進步的道理所在。


 Q:在采訪的最後,您有什麼話想送給母院的學弟學妹們?對于學校的未來發展,您又有什麼樣的期待與展望呢?

 A:我們的人生追求不來生命長度,也不要過于執着職業高度,但是不妨收獲生活寬度,在萬裡路途中讀萬卷書,寫萬種生活感受。祝福各位師弟妹,在暨南園裡養成終身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在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以後,求索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終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願你走出校門,歸來仍是少年。

暨大一向以包容、開放和進取而聞名。回首往昔,我想用四個字形容:“冷暖自知”。不經苦難,不知其甘。正是百年來苦難與輝煌交織的校史,讓我們忠信笃敬的精神曆久彌新。我真切希望,她能不失“聲教南暨,桃李五洲”的建校初衷,不忘“宏教澤而系僑情”的偉大使命,不負”将中華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宏偉目标,勇攀時代高峰。我相信,母校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 采訪感悟

通過對曾煜師兄的這次采訪,我收獲頗豐,感觸良多。我深刻認識到:珍惜寶貴的大學時光,不負韶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同時,也要将自己的學習和研究跟社會需求、國家需求結合起來,将自己的成長與專業前景、時代要求結合起來,為母校增光添彩。我們都是文院人,我們同是暨南人。團結一心,互幫互助,虛心學習,既是我們悠久的傳統,更是我們一以貫之的精神品質。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人生價值,擴展人生的寬度,到達屬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相信随着校友導師制的全面再啟動,通過選拔在不同行業、不同崗位領域的優秀校友,搭建優秀校友與在校學生溝通交流的平台,必将有效培養同學們的問題意識,提升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助推一代又一代的暨南學子成長成才。薪火相傳,弦歌不辍;巍巍暨南,再創輝煌!





采訪:陳穎文

文案:陳穎文

 20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