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思傑 教授

個人簡介


 廣西梧州人,太阳集团app首页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長、教授。2005年6月畢業于中山大學專門史專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2014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經濟史、曆史人類學,重點關注明清時期珠江—西江流域社會的族群關系、民間宗教、賦稅制度及商業貿易等問題。在《民族研究》《社會學研究》等權威、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近三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一項。


學習經曆


1999.9—2002.6 在廣西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專業攻讀曆史學碩士;

2002.9—2005.6 在中山大學專門史專業攻讀曆史學博士;

2009.10—2010.4 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學;

2010.5—2010.9 在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訪學;

2015.3—2015.10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學。


工作經曆


2005.7—2020.4在廣東财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任教;

2020.4—— 在太阳集团1088vip古籍所任教


研究方向


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曆史人類學。

  


主要學術成果或獲獎情況


主要論文

1、《風水、宗族與地域社會的構建——以清代黃姚社會變遷為中心》,《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3期;(A1)

2、《土民、客人與鄉紳:萬曆至乾隆時期的黃姚社會》,《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A1)

3、《以火為政:明清時期梧州城火政與區域社會的變遷》,《社會》,2018年第1期;(A3)

4、《以廟管圩:清代前中期西江流域大烏圩研究》,《區域史研究》,第10輯;(第一作者)

5、《滇銅貿易與明清時期田州地區的改土歸流》,《新亞學報》,第四十一卷第二期;

6、《韓雍治粵與明成化前期廣州城空間格局的變遷》,《廣州大典研究》,2023年第二輯;

7、《貿易增長與清乾隆中後期西江中遊地區的市場重組》,《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22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3年第4期轉載;

8、《倉儲、會館與市場機制的變遷——以康雍乾時期西江米糧貿易為中心》,《曆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24輯;

9、《明代中葉兩廣政治格局研究——以成化十年<石門山重建西華寺碑>為中心》,《曆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25輯;

10、《“百堠”鄉校結業十三載》,載趙世瑜主編:《“鄉校”記憶:曆史人類學訓練的起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11、《滇銅貿易與清代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光明日報(理論版)》,2018年11月21日第11版;

12、《從城郊聚落到全球批發市場——登峰村市場構建的曆史過程》,《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一作者)

13、《方志的纂修與明清時期府江流域的民僮田産案——以乾隆<昭平縣志>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4期;

14、《賦役關系與宋明時期廣西左右江區域社會的演變》,《史學月刊》,2012年第1期;

15、《開戶立籍與田産之争——以明清時期黃姚社會變遷為中心》,《中國農史》,2008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6、《<布洛陀經詩>與區域秩序的構建》,《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17、《地域經濟與羁縻制度——宋代廣西左右江地區羁縻制度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8、《瑤亂與明代銷鹽制度變遷》,《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著作

1、《小洲故事:從嶺南水鄉到藝術村落》(合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

2、《廣西通史(隋唐卷)》(合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科研項目

1、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青年項目“粵商與明清時期西江流域土著社會的構建”(13CZS038),主持人;

2、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土民、客人與鄉紳——明清時期西江流域鄉村社會史研究”(11YJA770038),主持人;

3、2021年廣東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清代西江流域粵東會館量化研究”(GD21CZL01),主持人。

 

教學成果

1、2016年廣東省高校攀登計劃“清代民國時期的非洲華僑與珠江三角洲社會變遷——以順德樂從為中心”(重點項目)指導老師;

2、2017年廣東省研究生暑期學校“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南市場體系的構建”田野工作坊。

 


聯系方式


Email: maisijie@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