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早晨的出門由匆匆忙忙變得逐漸從容,适應了這樣生活節奏的我發現時間在飛逝。不知不覺來到河北康保縣實習一個月了,在這裡我們收獲到了許多新知識與新技能,一切都在步入正軌。
樓下的向日葵開花啦
一、修複F5陶罐的艱辛曆程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破碎的陶器也不是一天能修好的。先用吹軟的紅蠟片做模,再上糊石膏,石膏變硬之後取下紅蠟片,之後再利用手術刀、刮刀和砂紙等工具進行打磨修整,這樣一套流程下來,陶器才能基本修好。雖然此套流程已經在我們的修複工作屢試不爽,但是萬萬沒想到最後遇上了棘手的F5陶罐。F5陶罐殘存的部分本就較少,口沿殘留部分又經過古人二次修整打磨——也就是說,古人最後一次使用它的時候,口沿就已整體高低不平,所以與一般規整的陶器有些差别。我們原本的計劃是順着殘留的口沿的趨勢分幾次修複,但當第一次修複到一半的時候,就突然發現已修補鼓腹的趨勢不對,同時口沿也不是一個較為規整的圓形。在與老師商量之後,決定把修補的石膏部分鋸了重新再來,并保證下回一定小心再小心,看好趨勢再糊石膏。吸取第一次的失敗經曆,第二次決定用整體修複的方法,先用紅蠟片在陶罐的内部做了一個圓形的模,這次為了确保口沿部分夠圓,自制了一批圓形硬紙片輔助紅蠟片塑造圓形的模型,于是工作站裡充當垃圾桶的快遞盒派上了用場。這次的紅蠟片塑造出來的模的确比第一次的要規整,口沿部分也很圓。為了減輕打磨修整的工作量,計劃先糊上一層薄薄的石膏,後期再進行二次修補。然而由于糊石膏的環節是三個人一起工作,陶罐殘缺部分又較大,一會怕石膏凝固了,一會怕糊得太厚,一會怕石膏不夠用,經曆一番手忙腳亂才補好。我們信心滿滿的期待着成品——等待石膏變硬是一件有趣的事,在十分鐘内石膏處于半硬半軟的時候石膏會釋放出熱量迅速變硬,但卻是修整的很好機會,這時可以把厚的地方刮薄,确保器型完美——但萬萬沒想到,第二次修複的陶罐看着就有些别扭,口沿的确已經修得很圓,但罐底-腹部-口沿的弧度似乎仍然不對,又經過與老師的一番商量,這次的修複還是不行,又得把石膏鋸了重做。懷着沮喪的心情,在老師的指導下重新制定了修複的計劃,這次打算從陶罐的下部往上一圈一圈的修,在保證從下到上弧度正确的同時兼顧器物的圓滑。也是這時候才意識到,原來F5陶罐并不是特别圓,部分腹部較外敞,隻是整體偏圓而已。這一次的修複慢了許多,每個部分都留給充足的時間,利用一層一層的紅蠟片做模,紅蠟片變軟進行調整,紅蠟片變硬後固定形狀;每弄好一部分總會叫同學和老師幫忙查看弧度是否正确,等大家都一緻認為可以了再小心翼翼糊上石膏;等石膏變硬,最後檢查自己是否修對了。第三次的修複分成了五次才完全弄好,等口沿部分的石膏最後變硬的過程真的十分的煎熬,直到呈現到老師的面前,“GOOD!這次不錯!”得到老師評語的時候,心才是真正落到了地上。打磨修整,曆時五天,F5陶罐終于修複好了!雖然經曆曲折,但這次修複陶罐的經曆收獲不少。修複真是一件需要仔細、耐心的事,而之所以如此謹慎,是為了
誤導他人,不篡改真實曆史的每一個細節。
二、複雜的繪圖1、PS大部分的同學的PS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但在老師教學後,大家結合筆記逐漸摸索出成圖的規律。我們學會了從一開始的去掉色彩調成灰度,到套索,再到一點點調試亮度和對比度。原來光滑的闆狀器是需要慢慢調整對比度的,麻點要會利用高光和陰影,花邊需要用畫筆和橡皮突出明暗交錯……但成功并沒有那麼容易,為了更好的标準,圖改了一次又一次,線描了一遍又一遍,這之間眼睛一酸,手一抖,套索就會自動連接,之前做的工作都會白費了,隻能重新再來。關于描線的經曆,那真的此起彼伏的歎聲與成功的歡呼聲并存,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樂在其中。
2、三維建模實習真的是一次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機會,在此之前大家可能隻是聽過三維建模,卻沒有真正的上手操作,這次我們從拍照開始到在電腦上操作成圖,每一步都學到了很多知識。将器物放在光線充足、幹淨的地方,分成正放和倒放兩組,同時采用不同的背景進行拍攝,每組拍攝三圈,分為正視圖、底部和頂部,并保證每張圖之間器物的重合度在60%以上,每圈拍10-18張左右;将拍攝的照片都放進photoscan軟件中,将兩組照片對齊,建立稀疏點雲,之後再建立密集點雲、建立網格與生成紋理,期間為了防止模型重合需要将其中多餘的點雲删除以及将模型進行調整,等圖片形成之後選擇自己想要的角度導出,這樣一個三維建模的程序結束了(詳見劉建國老師的标準教程,O(∩_∩)O哈哈~)。期間多次的重拍和建模的失敗,但這也不妨礙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完美的心,隻為最後那一個完美的正視圖。
3、繪制剖面圖一個完整的器物圖除了正面之外還有剖面圖,大件的器物能用三維,小件的标本都用手畫,為了畫出數據更為準确的剖面,我們自制了各種小工具,利用自制的小卷尺測量出一個個數據,并将數據記錄在繪圖紙上再連接起來,期間不斷對照器物進行修正,五毫米一個點不夠精細不夠圓潤那就變成兩毫米一個點,我們的目标是真實、詳盡和精準!
經過了近20天的摸索,考古小白們的繪圖逐漸走向成熟,我們基本掌握了“三維建模或正投攝影+PS修飾+手繪修改并最終定稿”的制圖流程。期盼着這些圖片能最終成為考古簡報中令人欣賞的部分。
三、新的小夥伴與新的知識為了将石器(尤其是“令人生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繪制的更加精準和專業,郭老師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的葉師兄加入了我們實習的隊伍。小葉師兄不僅給我們介紹了石器繪圖的相關經驗,還給我們講述了石器的有關知識,裕民文化的锛狀器的起源與特征、舊新石器的時代過度等知識,讓我們收獲頗多。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将會在郭老師和小葉師兄的指導下,挑戰打制石器繪圖!
四、一個月的實習收獲與感想以往看發掘簡報和發掘報告時,我們能看到的往往是最終的成果,是沒想到背後的工作如此多且繁雜的,簡報上的每一張圖片和每一個文字背後,是無數人凝聚的心血。這之前的我們是想不到每一個線條都是經過多次的改正,每一張照片都是精挑細選,每一個文字都是仔細斟酌。初次實習工作尚不熟悉的我們,肯定會有一大堆的問題和困難,當得知畫好的圖不合格時我們會沮喪,但是每當老師說出“good!”“好!”“不錯!”時我們仿佛看見了曙光。得到肯定的我們真的會開心很久,這都是美好的關于收獲的經曆。我們摸過的每一片陶片,畫過的每一張器物圖都會是我們的知識儲備,想必它們對我們的考古經曆必将會留下深刻的影響。
下面,就讓小編化身一日記者,采訪一下老師和各位同學的實習感想!
(原創 黃文豔 )
(審核:郭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