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籍辭典1
《簡明古籍辭典》胡道靜主編齊魯書社
本書共收辭目1944條,主要介紹了古籍圖書和古籍整理等一般知識,古籍圖書的體例、古籍的分類和目錄學知識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部大型的書目解題著作。這部辭書簡要介紹了現存中國古代主要典籍。對于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學習和研究的讀者來說,簡明扼要,非常适用。
2《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瞿冕良編著齊魯書社
本書收集了21500餘條辭目,大體時間斷限上溯唐代下及清代乾隆前後。主要内容涵蓋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版刻名詞。包括各種版本的名稱、印刷用紙、款式、裝幀,也包括一些專業用語,如朱絲欄、黑口、魚尾等,從中可以窺見版刻的時代變遷。二是刻工。本書中收錄了萬餘條關于刻工的辭目,主要記錄他們所雕刻的圖書。三是曆代刻書家、抄書家。側重于宋、元、明三代,也包括少數稀見的和有學術價值的書籍的刻印者和抄寫者。四是版本書目。收錄了部分版本方面的專著、書目、題跋,并簡介其内容和使用價值。另外,本辭典的資料來源既有原本或影音本,也有各種參考工具書,書後附列了從清乾隆38年(1773)武英殿聚珍本到2005年部分版本方面的專著、書目共計248種,為研究我國古籍版刻的重要線索。
2人名
1、《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龢)
2、《中國文學家詞典》(譚正璧)
3、《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遼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
4、《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張撝之、沈起炜、劉德重主編)上海古籍版
5、《宋代傳記資料索引》
6、《元代傳記資料索引》
7、《二十五史紀傳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
8、《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
9、《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
10、《三十二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
【藏書家】
1、《藏書紀事詩》(葉昌熾)
2、《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倫明)
3、《廣東藏書紀事詩》(徐信符)
4、《續藏書紀事詩》(吳則虞)
5、《續補藏書紀事詩》(王
)
【刻工】
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
2、《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國慶)
3室名别号
1、《明人室名别稱字号索引》(楊廷福、楊同甫編)
2、《清人室名别稱字号索引》(增補本)(楊廷福、楊同甫編)
3、《中國近現代人物名号大辭典》陳玉堂編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4地
1、《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臧勵龢等編)
2、《中國曆史地名大詞典》(魏嵩山)廣東教育
3、《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骧主編)
5請輸入标題
1、《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張政烺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
2、《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呂宗力主編)北京出版社
3、《宋代官制辭典》(龔延明編著)
4、《稱謂錄》(梁章鉅)
5、《中國曆代職官别名大辭典》(龔延明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以上均簡便實用)
6、《清季重要職官表》、《清季新設職官表》(錢實甫編)
6年代
1、《中國曆史紀年表》(方詩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編輯、出版。
該表是《辭海》所附《中國曆史紀年表》的修訂本。由于出版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種紀年表的錯誤,内容簡要,使用方便,是同類紀年表中較好的一部。末附按筆劃編排的《年号索引》。
2、《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方詩銘、方小芬)
有時某些具體紀年的年末已經跨入公元紀年的次年,标注公元紀年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此時可查該書。
3、《二十史朔閏表》(陳垣)此書可查月朔。
4、《中西回史曆日》(陳垣)
5、《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四國曆史年代對照表》(公元前660 年—公元1918 年)山西省圖書館編
7藏書印
1、《中國藏書家印鑒》(林申清)上海書店
2、《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林申清)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日本藏書印鑒》(林申清)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藏書紀事詩》(葉昌熾)等
8古籍書目
查考先秦至清代著述,了解曆代圖書的存佚情況,可以利用正史和《通志》、《文獻通考》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以及曆代其它官私書目。
1史志目錄
正史中的藝文志、經籍志是根據當時政府藏書并參考了其它官私書目而編成的綜合性書目,又叫史志書目。
(1)《漢書·藝文志》一卷
(2)《隋書·經籍志》四卷
(3)《舊唐書·經籍志》二卷
(4)《新唐書·藝文志》四卷
(5)《宋史·藝文志》八卷
(6)《明史·藝文志》四卷
(7)《清史稿·藝文志》四卷
《漢書·藝文志》至《宋史·藝文志》都是古今典籍一并收錄,《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則隻記當代人的著述。
《漢書·藝文志》依據劉歆《七略》,有叙有論,對于學術思想的演變有所揭示,《隋書·經籍志》仿其體例且有所補阙,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其它史志書目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方面都沒有下功夫,遂使學術源流多不可考。
《漢書·藝文志》沿襲《七略》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略,是我國古代圖書分類六分法的代表作;《隋書·經籍志》則在史志目錄中首次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史志目錄之補編】
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史書沒有《藝文志》或《經籍志》,有的即使有,收編也不甚完備,(餘嘉錫《古書通例》中有系統講述)為此,後代有不少學者撰寫補志,如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隋書經籍志考證》等等,都是極精密的好書,值得注意。
開明書店所輯《二十五史補編》是專收史書的補表、補志的叢書,其中共收錄三十二種藝文經籍補志,這是閱讀和研究史志書目極其重要的參考資料。這三十二種書目是:
(1)《漢藝文志考證》十卷,(宋)王應麟。
(2)《漢書藝文志拾補》六卷,(清)姚振宗。
(3)《漢書藝文志條例》八卷首一卷,(清)姚振宗。
(4)《漢書藝文志舉例》一卷,(民國)孫德謙。
(5)《前漢書藝文志注》一卷,(清)劉光蕡。
(6)《補續漢書藝文志》一卷,(清)錢大昭。
(7)《補後漢書藝文志》四卷,(清)侯康。
(8)《補後漢書藝文志》十卷,(清)顧懷三。
(9)《後漢藝文志》四卷,(清)姚振宗。
(10)《補後漢書藝文志》一卷《考》十卷,(民國)曾樸。
(11)《補三國藝文志》四卷,(清)侯康。
(12)《三國藝文志》四卷,(清)姚振宗。
(13)《補晉書藝文志》四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刊誤》一卷,(民國)丁國鈞撰,丁辰注并撰刊誤。
(14)《補晉書藝文志》六卷,(清)文廷式。
(15)《補晉書藝文志》四卷,(清)秦榮光。
(16)《補晉書經籍志》四卷,(民國)吳士鑒。
(17)《補晉書藝文志》四卷,黃逢元。
(18)《補宋書藝文志》一卷,聶崇岐。
(19)《補南齊書藝文志》四卷,陳述。
(20)《隋書經籍志補》二卷,張鵬一。
(21)《隋書經籍志考證》十三卷,(清)章宗源。
(22)《隋書經籍志考證》五十二卷首一卷,(清)姚振宗。
(23)《補南北史藝文志》三卷,徐崇。
(24)《補五代史藝文志》一卷,(清)顧懷三。
(25)《宋史藝文志補》一卷,(清)黃虞稷、倪燦撰,盧文弨錄。
(26)《西夏藝文志》一卷,(清)王仁俊。
(27)《遼藝文志》一卷,(民國)缪荃孫。
(28)《遼史藝文志補證》一卷,(清)王仁俊。
(29)《補遼史藝文志》一卷,黃任恒。
(30)《補元史藝文志》四卷,(清)錢大昕。
(31)《補遼金元藝文志》一卷,(清)倪燦撰,盧文弨錄。
(32)《補三史藝文志》一卷,(清)金門诏。
2曆代官私書目
(1)宋代的《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中興館閣續書目》、《宋國史藝文志》(有清人輯本)。
(2)明代《文淵閣書目》、《内閣藏書目錄》
(3)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4)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5)明高儒《百川書志》
(6)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
(7)孫殿起《販書偶記》二十卷
(收錄的絕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後迄于抗戰以前有關古代文化的著作。凡見于《四庫全書》的一律不收,如有收錄者必卷數、版本有異,故一向被看成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續編,隻是沒有提要而已;第二,非單刻本不錄,間或有在叢書中者,必定是初刻單行本;而《四庫全書》以後新出書,本來就是單刻本居多,故又可與上海圖書館所編《中國叢書綜錄》配合看,對查找現存古籍甚有幫助。《販書偶記》還收錄一部分《四庫全書》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如卷六《诏令奏議類》下有:“《張文忠公奏對稿》二卷,明張居正撰,李卓吾評選,無刻書年月,約天啟間刊。”此書不僅《四庫》不收,其它各種書目亦未見著錄,當為研究張居正、李贽的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之一。)
(8)《販書偶記續編》,為孫殿起遺稿,所收書有七、八千種。
(9)《中國叢書綜錄》
以來最精善最完備的叢書目錄,可以說我國古代書籍的極大部分都可由此查到;有些書原來就沒有單刻本,或者原刻單行本已佚而隻有叢書本,更是非查《綜錄》不可。
《通志》、《續通志》、《清朝通志》中的藝文志,《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中的經籍考,是根據曆代官私書目、其中包括上述史志書目而編成。其中《文獻通考·經籍考》是最為常用的一種。
3專題書目
(1)《中國農學書錄》(王毓瑚編,中華書局1958 年出版,農業出版社1964 年修訂本)
(2)《中國醫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年出版)
(3)《宋以前醫籍考》(日本岡西為人撰,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 年出版)
(4)《同書異名通檢》(杜信孚編)
4方志
(1)朱士嘉編《中國地方志綜錄》(商務印書館1935 年初版1958 年增訂重印)
(2)張國淦編著《中國古方志考》中華書局1962 年出版
(3)洪煥椿編著《浙江地方志考錄》科學出版社1958 年出版
(4)上海師院圖書館編印《上海方志資料考錄》,
(5)上海圖書館1964 年編印的館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海地方資料中文書名目錄》
以及其他圖書館編印的大量方志目錄,是供我們查考方志的重要工具書。
5版本書目
自古以來,無論宮廷官府還是私人,都有收藏古籍善本的優良傳統。曆代藏書家窮搜珍籍,手自編目、題跋、校勘,甚或抄寫、刻印,以廣流傳,對于保存文化,厥功甚偉,産生了一大批記錄古籍版本的書目,這些書目包含有解題書目、知見書目和題跋鑒賞書目等多種形式,無論哪一種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對記錄所見、所藏古籍善本的版本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都有助于版本學的研究,也有助于解決版本方面問題。因此,古籍工作離不開這些版本書目。
(1)《遂初堂書目》
(2)《郡齋讀書志》
(3)《直齋書錄解題》
(4)《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
(5)《绛雲樓題跋》一卷
(6)《述古堂書目》
(7)《讀書敏求記》
(8)《愛日精廬藏書志》三十六卷、《續志》四卷
(9)《抱經樓藏書志》六十四卷
(10)《天祿琳琅書目》十卷、《後編》二十卷
(11)《士禮居題跋記》、《荛圃藏書題識》等(黃丕烈書目題跋七種)
(12)《思适齋題跋》等(顧廣圻書目題跋三種)
(13)《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五卷
(14)《楹書隅錄》五卷、《續編》四卷
(15)《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16)《善本書室藏書志》
(17)《萬卷精華樓藏書記》一百四十六卷
(18)《皕宋樓藏書志》
(19)《鄭堂讀書記》(附《補逸》)
(20)《滂喜齋藏書記》三卷
(21)《開有益齋讀書志》六卷《續志》一卷
(22)《藝風藏書記》八卷、《續記》八卷、《再續記》一卷
(23)《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24)《宋元舊本經眼錄》
(25)《藏園群書經眼錄》
(26)《藏園群書題記》
(27)《寶禮堂宋本書錄》
(28)《涵芬樓燼餘書錄》
(29)《中國善本書提要》(王重民)
(30)《日本訪書志》十六卷《補》一卷
(31)《經籍訪古志》六卷《補遺》一卷
(32)《古文舊書考》四卷
(33)《宋版書叙錄》
(34)《四庫全書總目》,可以了解書的版刻、源流、文字異同、著述體例、内容得失和作者生平等等。
(35)《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36)《四庫未收書目提要》(阮元撰,傅以禮重編)
(3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胡玉缙撰,王欣夫輯)
(38)《四庫提要辨證》(餘嘉錫著)
(39)《四庫簡明目錄标注》(邵懿辰撰,邵章續錄)
(撰于鹹豐時,中華書局1959 年出增訂本,題為《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标注》。是書對《四庫簡明目錄》著錄的書籍(包括其它書籍)加以批注,标明撰者、卷數和各種版本,并将王懿榮、孫诒讓、黃紹箕諸家有關版的批注,逐條移錄于各書之後的附錄中,它和莫友芝的《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是兩部版本目錄學的重要工具書。)
(40)《書目答問補正》(張之洞著、範希曾補正)
舊的讀書志、藏書志、善本書目,僅能供研讨圖書版本時作參考,對今天要查閱利用善本書則意義不大,因為那裡提及的書往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或則已經佚失;而傳世者又多半已入各公家圖書館,少量流散于私人,亦輾轉易手。我們要查閱善本書,主要得查近代以來各大中型圖書館的藏書目錄,例如:
(1)《故宮善本書目》(張允亮編)
(2)《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編)
(3)《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
(4)《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大學圖書館,1999 年)
(5)《上海圖書館善本書目》,1957 年版;
(6)《複旦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補編》
(7)《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9古籍書影、圖錄1
《珍稀古籍書影叢刊》目錄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鐵琴銅劍樓書影》(瞿啟甲編)
(2)《盋山書影》(南京國學圖書館編)
(3)《涉園所見宋版書影》(陶湘)
(4)《文祿堂書影》(王文進)
(5)《宋元書式》(佚名)
(6)《嘉業堂善本書影》(劉承幹編)
(7)《故宮善本書影》
(8)《留真譜》(楊守敬編
(9)《訪書馀錄》(〖日〗和田維四郎編)
2圖錄
(1)《明代版本圖錄初編》(潘承弼、顧廷龍編)
(2)《清代版本圖錄》(黃永年、賈二強編)
(3)《清代版刻一隅》(黃裳)
(4)《中國版刻圖錄》
(5)《四部叢刊》
(6)《百衲本二十四史》
(7)《古逸叢書》
(8)《續古逸叢書》
(9)《古逸叢書三編》
(10)《中華再造善本》
(11)《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珍品圖錄》
(12)《(上海圖書館)館藏精選》
(13)《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錄》
來源:國家古籍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