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收在本集中的二十八篇短文,每篇都是一幀“那一代學人”的剪影。他們的生命曆程大都與20世紀相始終——生當世紀之初,又于下半葉紛紛退場,經曆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穿越過連年戰事的硝煙,又往往遭受過“文革”的風雨。一路走來,步履可能輕快也可能踉跄,面容可能歡愉卻大多數凝重,精神可能健旺更難免疲憊。但無論何時何地,他們的脊梁都是無比挺直的,他們的眼神總透着智慧和光芒。他們的平生風義,已掩藏在曆史的深處,等待我們去發掘,去喚起。我的讀年譜之旅,是從王學奇先生自訂年譜開始的。我清晰地記得,那是在2015年3月8日的深夜,轉眼已過去整整五年了。後來因為編輯《河北近現代學者年譜輯要》的契機,又陸續拜讀了十餘部年譜。每讀完一部,掩卷沉思,總有不同的感受,在胸中激蕩。與傳記相比,碎片化的年譜可能不夠生動,卻往往更能顯示學者生命的年輪。我喜歡讀年譜,随即決定将讀年譜過程中的這些雜感寫下來。借此向那一代學人緻敬,也試圖将這份理解,镌刻進自己的生命。
當時彙輯年譜聚焦在河北,不免是出于桑梓之情,同時夾雜了以“北強”與“南強”相抗衡的意味。我雖是河北人,卻長期求學于南方;在石家莊工作多年,又舉家遷來嶺南。本書第一輯的大部分文字,寫于從石門前往燕園訪學期間;第二輯的大部分文字,則寫于花城廣州。随着生命經曆的深刻變化,我對所謂“南北之分”的理解變得更通脫了。我所尋讀的年譜範圍相對集中,大都是河北學者,而我已南下穗城,從視角來說是“北望”,因借阮籍《詠懷》“北望青山”以為題。本書中的部分文字曾發表于《國學茶座》《中國社會科學報》,特别感謝江曦、項江濤二位學兄的悉心審校。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南江濤師弟不僅擔任《河北近現代學者年譜輯要》的責編,書名的進一步凝練也是出自他的建議。在王峰博士的引薦下,鄭州報業集團的孫平靜女史據我提供的照片,手繪了三十餘幅生動逼真的學者素描,為本書大大增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的趙運仕先生、肖愛景女史慨允出版此書,并為此投入了大量心力和物力。他們分處南北,與我一起“北望青山”,在那一代學者的精神感召下,我們心靈相通,精誠合作,共同完成了本書的出版,感謝的話似乎變得多餘了。登高北望,青山不老,年譜有時而閱盡,那一代學人的精神永不止息。
己亥歲末識于暨南園
内容簡介
本書作者細讀多位民國學人年譜,深感那一代學人命運之坎壈與治學之艱苦,于是開始撰寫“讀年譜”系列文章,以梳理那一代學人的生命軌迹和學術脈絡。本書集結這一系列文章近三十篇,分為兩輯。第一輯十六篇,涉及學人包括高步瀛、顧随、孫楷第、王重民、雷海宗、馮至、張岱年、史樹青等;第二輯十三篇,涉及學人包括袁同禮、缪钺、楊向奎、周一良、胡如雷、夏傳才等。“北望青山”出自阮籍《詠懷》,代表作者從現居地嶺南向北瞻望的虔敬姿态。全書穿插近三十幅人物素描,與文字相得益彰,兼具左圖右史之趣。文字生動活潑,新見疊出,既飽含對鄉邦風土的眷戀,更凝注對學術事業的摯愛。
作者簡介
王京州,1977年生,河北沙河人。1996年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系,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2007年獲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出版著述有《陶弘景集校注》《魏晉南北朝論說文研究》《七十二家集題辭箋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