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15點,由太阳集团app首页漢語方言中心、太阳集团app首页發音語音學實驗室主辦的第八期漢語方言語音記錄與分析研究班系列講座第十四講在太阳集团app首页第二文科樓904漢語方言研究中心進行,本次講座采用線上線下的形式進行。此次講座也是2020“廣東省研究生學術論壇/暑期學校”項目組成部分。
太阳集团app首页漢語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兼語言資源保護暨協同研創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甘于恩教授就“漸變與突變——廣東諸方言聲調演變的兩大類型”專題做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侯興泉教授主持,劉新中教授、語言學及相關專業學生參加。
甘教授首先講解了廣東粵方言聲調的基本格局,從聲調數量來看廣東三大方言,大緻可以看了解到粵語屬于調類較為複雜的大區方言,一般是8—10個,閩方言則是八個以内,客家方言聲調較少,一般是六個。其次,甘教授講解廣東客家方言聲調的基本格局。以梅州客家話為例,在聲調調查的基礎上形成該地區聲調總表。通過統計得出了梅州客家話的主流調類的調值情況。再次,甘教授介紹了廣東閩方言聲調的基本格局,以粵東閩語為例。粵東閩語聲調的主體是8聲調,但也有部分為7聲調。
甘教授還講解了聲調的梯級過渡問題,提出若幹假設。一是同質的方言在地理上的差異往往是以漸變形式體現或者體現為梯級的過渡。二是梯級過渡中斷的地方要麼是異質方言,要麼是同沿線所在。三是相鄰的方言比不相鄰的方言相似,如果就不相鄰的方言有特征上的相同(明顯的相似性),則可能與非語言的因素(如移民)有關。四是通過梅州地區聲調總表的統計,可以觀察到主流調類的調值,但每種調類的張力并不平衡,調類張力的強弱一般會差異遞減,這種遞減的趨勢在每個大區方言都存在,但具體情況則不一定相同。 最後,甘教授解釋梯級過渡的理論。梯級過渡的理論是基于以下認識,即不同的人群之間為了交往,需要彼此之間取得認同,這種語言特征便會相互趨近,尤其是語言的接觸地帶則這種表現更為明顯。
在師生互動環節,甘于恩教授、劉新中老師、侯興泉老師及在座同學就廣東諸方言聲調演變和廣府粵語地圖進行了熱烈讨論。最後,侯興泉教授就本次講座做了總結。此次講座擴大了語言學學生的研究視野,為今後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撰稿、攝影:黃榮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