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接續太阳集团1088vip“思想文綜”輯刊時代的跨學科研究傳統,推進新時代青年學人的文藝思想交流,太阳集团app首页文藝學學科于2020年12月18日開展了第二期“思想文綜”青年論壇。本期論壇以廣東青年詩人、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得者馮娜詩歌為基礎文本,圍繞“族域經驗、現代心靈與中國寓言”等議題展開讨論。
論壇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邀請了來自中國作協、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太阳集团app首页以及《廣州文藝》雜志社等單位的青年學者、評論家和作家、編輯,進行多角度分享;并組織對話題感興趣、有詩歌創作經驗的太阳集团1088vip研究生和本科生積極發聲。本期論壇得到了協辦方中國作家協會和廣東省作家協會的支持。
本期論壇由太阳集团1088vip唐詩人老師主持。首先邀請了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副主任程剛老師緻開幕辭。程剛老師指出,這期論壇以詩歌為主題,而詩歌正是與世俗疏離的一個重要窗口。在當今祛魅化的世界裡,詩歌可以幫助我們返魅。他感謝各位學者的參與和支持,并希望各位學者在讨論中收獲詩心,在生活中詩意栖居。
程剛老師緻辭
唐詩人老師主持
随後,與會嘉賓們各抒己見,圍繞馮娜詩歌中的地域經驗、民族氣質、心靈寓言和情感處理等話題進行了精彩的發言。
青年評論家李海鵬(南京大學)圍繞三個重要意象——高山、平原和海洋,對馮娜詩歌中的風景裝置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高山指代故鄉,平原象征北方,而海洋則與詩人的嶺南生活密切相關。詩歌中通過對海洋的陌生化處理,與日常生活拉開了距離,而南北自然空間的對峙則加入了陌生化視角。這種空間糾紛實為一種新穎的視覺策略。
來自中國作協創研部的評論家李壯以“點藍的技藝”和“語言的紋理”作為發言關鍵詞,探究了馮娜詩歌的創作姿态和語言特色。他認為馮娜詩歌囊括藏區、雲南和詩人生活過的城市這三層複雜空間和話語體系。但詩人始終保持着一個強大的自我形象,表面溫柔,内含力量。詩歌語言看似和緩,實則在縫隙間包藏現代藝術的古典表達。
邱婧(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結合自己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經曆,指出馮娜在詩歌書寫時由于多元的成長環境,融入了一種多民族聚集地的經驗和集體無意識。同時作為女性詩人的馮娜,不僅在地域寫作當中融入日常的多民族地理景觀,還在史詩之外關注到白族女性的身體經驗。
陳淩(太阳集团app首页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談到馮娜猶如一位内斂的歌者,在詩歌中有很多關于聲音和嘴唇的表述。這些聲音的背後,既有有少數民族的淳樸開放,也有曆史的厚重感。但身份和自然又不是詩歌中唯一的聲音來源,詩歌中還有很多無聲的表現,暗含着城市的孤獨感和脆弱感,以及作為女性在愛面前保持沉默的權利。
樊迎春(北京大學)将詩歌與音樂劇聯系,把馮娜比作一位孤獨的牧羊人,在複調中與自然和自我進行對話,試圖突破民族地域的标簽獲得行走的自由。但民族地域又賦予了她獨特的情感質地。由此,詩歌既含有一種疏闊嘹亮的感覺,又有一種壓抑深沉的怒吼聲,在沖突與平衡中形成了獨特魅力。她期待詩人在山川河流之外能夠有更加内在、深邃的突破。
盧桢(南開大學)從馮娜詩歌中的“我”與世界談起,指出詩人從地理到心理的文化遷徙經曆,不再是個體性特殊體驗,而是一種常态。相比起于以往,馮娜詩歌在保持辨識度的同時,視野更加達觀、開闊,比如《夜訪太平洋》中對海洋的陌生化處理,展現了精神的主體性,體現出一種精神自由感。
馮雷(北方工業大學)借用馮娜在訪談中曾提到的“飽和度”一詞,逐步闡明了馮娜的成長變化、創作核心和女性經驗。除了少數民族經驗,詩人的生活經驗是不斷豐富的,提升了詩歌的“飽和度”。他舉例分析了馮娜詩歌中對植物的豐富展現,認為這不僅源自詩人居住南方的生活經驗,更是一種叩問内心的個人化方式,包含着生命态度和女性意識。
作家陳崇正(《廣州文藝》編輯部主任)從“曲面”和“側面”兩個角度,分析了馮娜詩歌中的立體感和平滑感。他以《聽說你住在恰克圖》《魔術》等詩歌為例,點明詩歌的開闊性很大程度來自詩歌的語言特色。詩人在名詞使用上的獨特處理方式,是一種與詩歌融為一體的冷靜觀察,豐富了對不同事物的想象和連接。
張琦(太阳集团app首页中國現當代文學方向研究生)細察了馮娜詩歌中對“水”意象的使用。她認為馮娜詩歌從“水”的不同形态到“容器之水“的隐喻,不僅蘊含着詩人的民族氣質,更具備一種”形而上“的詩學意義。詩人常通過共時性的設置,由水及物完成跨地域的空間想象。這不僅表達了一種共識存在的生命觀,還蘊含着一種超越地域特色和民族經驗的宇宙觀。
楊丹丹(中山大學)在發言中指出馮娜詩歌中對普遍性和共識性意義的追尋,構成了獨特的審美特質和精神特色。他注意到詩人常在各種景觀中思考着人與空間、人與景觀甚至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但詩人仍然在尋找突破的路上,渴望重塑自己的詩歌。他希望馮娜可以為詩歌注入一些”煙火氣“,在知識分子精神啟蒙之外,尋找更加大衆化的新的表達方式,勇敢地擁抱詩歌。
林培源(太阳集团app首页)從詩歌地理學的角度,把馮娜的詩歌稱為一種“走”的詩學。除了詩人行走中的感受,詩歌更多地呈現為一種由走的姿态帶來的思考。詩歌中譬如呼麥、戈壁、青海、西藏草原、龍山公路等邊地印象,都成為了一種風格鮮明的标志物,詩人也在行走中尋求自己和世界對話的通道。他還補充到詩歌中幾首叙事作品如《小木匠》等,寥寥幾句卻頗能反映出詩人講故事的藝術,蘊含着詩歌之外的創作可能。
陳瑞迪(太阳集团app首页文藝學方向研究生)關注到馮娜詩歌對情感經驗的處理方式,談到詩人将豐富的個人經驗前置于讀者的閱讀,營造了陌生化的效果,是一種“有餘力”的表現。随後她以《橙子》為例,用“真誠”一詞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特色。她認為詩人對橙子這種微小事物的情感回應,正是在被現代遮蔽的人生外一種真誠的表達。詩人的創作并非以斷裂、自毀營造情緒,而是在連續中表露真誠而完整的自我。
龍揚志(太阳集团app首页)在會議總結發言中指出,馮娜作為少數族裔,她的詩歌在拒絕标簽化的同時又展示着多元文化。同時詩歌在語言表達上呈現出遊刃有餘的狀态,使得詩歌具有内在質感,反映出詩人的成長變化。新詩集《是什麼讓海水變得更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叢書中的一部,表明詩人不僅僅是從民族經驗,更是從族群内部去反映民族文化精神高度。他期望大家能夠持續地保持關注,并期待詩人繼續保持具有生命激情的寫作,不斷成長、不斷反思詩學與生命意義。
龍揚志老師總結
最後,詩人馮娜感謝了各位與會青年學者和學生的精彩發言和鞭策鼓勵。她引用博爾赫斯的一句話“寫作是為了使流逝的歲月使我心安”,談到明年是她的第三個本命年,她将在人生的重要階段中繼續寫作,以詩歌體悟時間和時代。
本次思想文綜青年論壇彙集了一批關注文學和文化前沿問題的青年學者,以及對詩歌話題有見解和創作經驗的“95”後、“00”後學生。時空的距離并未阻止觀點的交流,天氣的寒冷也并未影響讨論的熱情。與會嘉賓們各抒己見,在跨界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顯露出真誠嚴謹的學術态度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向度。未來,“思想文綜”青年論壇将開展主題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的研讨活動,彙集更多青年之聲,以讨論反哺教學,以對話擴展文學與文化的思想維度。
圖|陳淩
文|張琦
審核|唐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