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學界對海外華文文學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走過40餘載。進入新世紀以來,海外華文文學創作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态勢。為詳細了解當前海外華文文學相關研究狀況,記者日前采訪了太阳集团app首页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揚志。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您簡要介紹,國内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主要聚焦哪些熱點領域?呈現出何種态勢?
龍揚志:國内學界對北美新移民文學的關注一直比較活躍,主要是這個作家群體同國内文壇互動較多,作品風格與當代文學氛圍切近,如果不刻意提及作家的身份,一些讀者可能不會意識到作品的域外因子。比如嚴歌苓、張翎、虹影、陳河等創作實力突出、早已被國内讀者所熟知的作家,必然被經常關注,而且可以按名氣延伸出一幅遼闊的作家地圖,但這不是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全部。
受諸多條件影響,一些發展不錯的區域文學之前關注不多,随着國内外學術交流的便利化,相關研究進入國内學者視野,比如傳統意義上的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有很多突破,尤其是對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新加坡華文文學的研究,産生了一批不錯的成果。從移民史的角度重新理解海外華文文學的曆史演變,華工的域外生存,早期知識精英的海外寫作,能給海外華文文學提供新的想象。
順應學科意識的強化和學術評估的規範化趨勢,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也在探讨廣度和深度方面逐漸變化,學科水平不單純是看學者隊伍規模,重要的還是标志性成果的取得。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将海外華文文學視為一種移民文學,而鄉愁在海外華文文學創作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題。不過,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學者對海外華文文學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學者甚至坦言“真正好的移民文學要超越鄉愁,真正好的移民文學是能夠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與故鄉。”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龍揚志:鄉愁主題的确一直是海外華文文學創作和研究所倚重的視角,但是一旦發展為某種模式,文學創新就須警惕。鄉愁内設了一種“離鄉”的情感與思維狀态,中華詩詞傳統經典如孟郊的《遊子吟》、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等作品,呼應了前工業化時代對空間的感知方式,而全球化信息時代對距離的感受已經發生轉移,個體的跨區域流動已成為常态,離鄉不再具有沉重的悲情内涵,文學創作須超越以往的理解定勢,不但調整看待定居與流動、故鄉與他鄉的姿态,還要思考成為世界居民的感受與經驗。作家自己要從單一的文化結構走出來,才能培養理性對待多元文化的讀者群體。
樂黛雲曾經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除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外,還是一種世界性的影響因素,就是“全球意識”的形成和“尋根熱潮”的深化,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可以說,華文文學是研究文化移動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隻有離開故鄉才能真正認識故鄉,海外華文文學就提供了這樣一個獨特的域外視角,讓讀者、研究者重新審視中華民族文化和生生不息的現代境遇。海外華文文學其實屬于移民文學,自然具有多元化的離散意味,但并不完全是悲情式的。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來,海外華文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範圍不斷擴大、研究文章數量與質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得到應用實踐的百家争鳴之繁榮景象,讓我們看到了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實績與收獲。當然,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肯定還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在您看來需引起學界重視的有哪些方面?
龍揚志:近些年來,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逐漸呈現出研究格局深化的趨勢。當年的學者多走文學批評的路線,傾向于對個案進行平面介紹,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而縱向空間的拓展主要體現于問題意識的提煉,這是相當重要的。這就需要擴張理論視野,但又要提升理論運用的能力,具備解構與去魅的意識。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存在對所在地情況理解不準确的問題,必要時需要深入實踐,打破文化的“隔”,但又要善于從局外人的主體性出發,充分發揮文化外位性的優勢。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需要超越單一學科的視野樊籬,充分理解相關交叉學科提供的參照價值,努力、及時吸納其他學科的學術積澱和理論方法。我留意到一些學者一直在讨論本領域的基本概念,似乎不把這些東西說清楚,就無法往下做研究。這樣必然導緻關注目光停留在極為表層的地方,從而形成學術資源與精力的浪費。所以,要推動學術水平提升須參照其他成熟學科重視學術共同體的形成,為學術空間的學理對話創造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網:有研究者指出,近年來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通過回向原點的方式,持續校正學科形态,明确學科立場,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與此同時,這種縱深化、細節化的研究方式,也帶來了諸如對整體性關注不夠的問題。借由新興的數字人文研究方法,這一問題可望得到有效解決。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您對未來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有何期許和建議?
龍揚志:我認為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瓶頸是史料檔案,突破口自然也是史料。回到原點需要很多條件,史料無疑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優秀的學者,史料方面肯定是下過苦工夫的,否則就不具備還原曆史與文化的能力,這是人文學科非常重要的要求。數字人文在重建史料、發掘曆史、捕捉演變軌迹等方面,必然會産生重要作用,它能将學者從皓首窮經投身于文獻扒梳的瑣碎事務中解救出來,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處理真正有意義的學理問題。當然,沒有哪一個工具和方法是萬能的,要看具體使用者的自我素養。
我們每年有大量經費投入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希望相關部門能在海外期刊數字化和便利共享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完善這類基礎性工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李永傑 2021年03月08日16:2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GB/n1/2021/0308/c405057-32046058.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