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個漢語夢,那就是:漢語走向世界,漢語研究登上國際舞台,漢語應用服務于全人類。他,就是太阳集团1088vip特聘一級教授邵敬敏。
(邵敬敏教授)
邵敬敏16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王力、呂叔湘、朱德熙、陸儉明等學者。他又是文革結束後的第一批研究生,師從語言學家、邏輯學家王維賢。他作為太阳集团app首页語言學科帶頭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廣東省中國語言學學會第七屆、第八屆會長,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兼任浙江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9所大學兼職教授。現任全國高校現代漢語教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榮譽會長、《漢語學習》《漢語學報》《語言科學》等八家雜志編委,《華文教學與研究》編委會主任、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顧問。主持過十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國家社科項目四項),獲國家社科獎及省部級獎項多項,出版著作(含主編)50多本,發表論文300餘篇。
(邵先生部分著作)
一、坎坷成長曆程:時代沖擊 不懈奮鬥
1944年,邵敬敏出生于甯波鄉下。上海解放不久就随母親遷至上海,入讀人民路四明公所小學,次年轉學至甯波旅滬同鄉會第五小學,兩年之後因為搬家多次轉學,1955年考入了上海敬業中學(江陰街分部),1958年再次考入敬業中學,入讀高中部。
1961年,隻有16歲的邵敬敏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當時進入中文系本懷揣着文學夢,卻不想文學夢沒能做成,卻做起了奇妙的漢語夢。1966年因文革,推遲畢業,被迫暫時留校。兩年之後的1968年,他終于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去中央文化部藝術局做了公務員。沒過多久,命運卻跟他開了個玩笑,在那特殊年代裡,居然“連降四級”,下放到浙西山區的浦江縣成為了文藝組組長。
一幹就是八年!直到33歲,時來運轉,乘着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飛臨美麗的西湖之畔,幸運之神再次降臨,邵敬敏作為新時期首批碩士研究生,步入杭州大學(浙江大學)的學術殿堂,繼續從事漢語研究。命運就這樣又一次改變了。
2002年,此時的邵敬敏早已榮膺“中年語言學家”稱号,蜚聲學界。正值壯年,成果頗豐,此時他毅然決心南下,加入太阳集团app首页,成為太阳集团1088vip的一名“新兵”。邵敬敏至今在太阳集团app首页耕耘已有近20年,在他帶領下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成果頗豐,而他也早已成為廣東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一面旗幟。
二、立志漢語研究:繼承傳統 發揚光大
套用一句時髦話,邵敬敏在語言學界可謂“根正苗紅”。他在上海讀的中學,是有着200多年曆史著名的敬業中學,他抱着要上就上最好的大學這樣的決心,毅然決然地報考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成為當年北大中文系本科生中最年輕的“小不點兒”。曆史的機遇讓他有機會追随我國語言學界的大師王力、呂叔湘、朱德熙、陸儉明等先生學習,研究生又師從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王維賢先生。當别人還在彷徨之際,邵敬敏已經有了自己堅定不移的選擇:把漢語語法研究作為自己的未來的主攻方向。
他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并且放棄留校機會,被華東師範大學選定聘為教師,從此正式踏上了漢語研究的學術之路。當年他會同上海的年輕學子,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民間學術沙龍“現代語言學”(簡稱XY),并且在全國産生巨大的影響,各地年輕朋友紛紛組織類似的學術研讨會,一時成為八十年代我國語言學界一道靓麗的風景線。邵先生在這種欣欣向榮的學術氛圍中,彙合了京派和海派的優勢,迅速成長。1988年晉升副教授,1994年晉升教授,1998年領銜申報博士點獲得成功。他迅速成長為當時年輕語言學家的代表,并且入選全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十名作者之一。當年語法學界戲稱“南邵(敬敏)北馬(慶株)”,後又稱為“三駕馬車”(加上沈家煊)。
三、漢語研究推廣:提倡中國特色語法理論
1996年,邵先生受邀赴香港從事上海方言語法研究,也因此開啟了漢語研究推廣的國際化之路。他先在香港城市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期間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的莊嚴時刻,後又擔任了香港商務印書館編審,主編香港中小學《學好普通話》教材。并先後在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講課或研究,參加了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新加坡、日本、韓國、越南等諸多國際學術會議,還多次到訪我國台灣和澳門,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正大學、義守大學等做學術演講與交流。
(邵先生在境外大學講座)
由于曆史原因,以往的漢語研究基本局限在國内,國際合作交流比較少。“不僅研究要‘走出去講’,會議還要‘拿出去辦’”。他強調要主動到境外開展學術活動,将漢語語法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用邵敬敏的話來講:國際接軌不是單純的“單向輸入”,而是有進有出的“雙向互動”。漢語的推廣不應限于孔子學院的教學和推廣,還要讓漢語研究登上國際舞台,以此擴大漢語和漢語研究的影響力。由邵敬敏擔任總召集人的“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讨會”成為國内TOP2有國際影響的會議之一,成為了國際國内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自2001年起,這一國際研讨會先後在新加坡、韓國、日本,以及我國的香港、台灣舉辦,而且越開越紅火。由于疫情原因,原拟定于法國、美國、俄羅斯等地舉辦的會議暫時推遲,但是,“國際化”的腳步卻不會停止。作為國家重大社科項目《境外漢語語法學史》的首席專家,邵先生始終與國際漢語學界同仁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關系,有力地推廣漢語研究,并成為國際漢語學界頗有影響的大陸學者之一。其倡導的“語義語法理論”更是一張漢語研究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開始主動和大陸學者對接,更多的國際研究開始聚焦漢語,有力地推動了漢語研究的國際化進程。
四、培養後輩人才:讓漢語事業生生不息
提起邵先生,無論是前輩同仁,還是後輩學子,無不對其贊賞有加。邵敬敏的語法學史研究是他研究衆多領域中的一大特色。多年來對語法學史的關注和研究賦予了他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為漢語學界的常青樹之一,早過古稀之年的他目前依然是中國語言學界的最活躍分子之一,始終是各類學術研讨會和講座論壇的常客。邵敬敏的講座常常是線下人心“振奮”,線上“刷屏”熱烈,極受年輕人的喜歡。
(邵先生和學界同仁合影)
邵敬敏為人熱情、親善,幽默、睿智,樂于提掖後輩,扶持新人。每每出去開會,都會有晚輩同仁請教各種問題,交流情感。特别是他主編的教材《現代漢語通論》列為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曆經三版,已經為諸多國内知名大學所使用,成為國内使用面最廣的本科現代漢語教材之一,獲2010年第六屆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國内高校的龐大的中文系同學中,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老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先生不僅立足于推廣漢語研究,同時也積極培養人才,邵先生的碩士、博士、博士後累計六十多名,供職高校覆蓋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太阳集团app首页、浙江師範大學等知名研究單位。其中不少已經晉升教授博導,迅速成長為漢語研究隊伍的中堅力量。
(邵先生和部分弟子合影)
耄耋之年,回顧往事,邵敬敏總結出“四個人生”:健康人生、快樂人生、充實人生、富足人生。這也是先生的為人、為學、為師的真實寫照。
采訪人:丁新峰
審核:李雲飛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