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剪影 | 饒芃子:“詩性批評家”的“跨界”學術追尋

發布時間:2021-12-23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饒芃子,1935年生于廣東潮州,195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曆任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主任、太阳集团app首页副校長。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現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會長。1993年領銜建立太阳集团app首页文藝學博士點,在國内首創“比較文藝學”方向。著有《文學批評與比較文學》《中西小說比較》《中西文學戲劇比較論文集》(英文版,譚時霖譯)、《中西比較文藝學》《比較詩學》《比較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海外華文文學論集》(英文版,蒲若茜等譯)等16部著作(含合著),主編《中西戲劇比較教程》《海外華文文學教程》及學術叢書多種。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被評為首屆“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2015年獲“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

2021年深秋,暨南園一如既往地毫無蕭瑟之意,花兒依舊紅豔,草地依然碧綠。每天早上,一位面色紅潤,笑意盈盈的老人總會在“蘇州苑”外的小徑上散步。路過的莘莘學子絕對想不到,她就是60多年來縱橫于中外文藝理論、比較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嶺南文化名人”饒芃子教授!

饒芃子的人生,和許多與她同時代的人一樣,曆經艱辛和磨難!但時光似乎特别厚待這位堅韌的女子:雖已是耄耋之年,她的身上卻沒有沉沉暮氣;她的頭發,青絲中夾着些許花白;她的衣飾,時而恬淡清麗、時而雍容典雅;她的談吐,依然風趣睿智!在已逾古稀之年,她不僅筆耕不辍,時有高水平學術論文和優美的散文見諸報刊,而且帶領學術團隊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耗時數載成功結項,充沛的精力和對學術的激情不得不讓人歎服!饒芃子的風雨人生感人故事頗多,我們僅撷取她60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南國文壇、教壇的些許片段,希望反映出她治學與為師的獨特風貌。

“詩性批評家”的誕生

在饒芃子的文章中,人們時時能感受到詩意的浸潤。而這種詩意的饋贈,正是來源于家庭和童年生活環境的熏陶,是她出自書香世家,幼承庭訓的結果。

1935年農曆正月十五,饒芃子出生于鐘靈毓秀的古城潮州。她與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有同族的叔侄親緣,皆是潮州的書香門第。她對于文學和寫作的摯愛,有愛好文學的父母的遺傳,更重要的影響來自晚清秀才、古學淵博的外祖父和出身詩書之家的外祖母。

在饒芃子三歲時,父親就離家參加了革命,幾十年後才父女相見,母親也忙于工作,與子女聚少離多,饒芃子的童年和少女時代,都是在外祖父母家度過的。外祖父戴仙俦通曉經史又精于詩詞,文學修養和藝術鑒識力極高,對新文學也很支持,是潮汕一帶知名的文人和書法家,外祖母也出自讀書人家,自幼受詩書禮樂的熏陶。在外祖父母的影響下,四五歲光景,家中長輩就教饒芃子認字,讀《唐詩三百首》。由于天資高,饒芃子很小時就能識字背詩,深得祖父母的喜愛。

敦本堂八年的田園、詩書生活,不僅培養了饒芃子對文學的執着信念,更造就了她敦厚、達觀、溫柔而堅韌的性格。而母校潮州一中,則給了她多種文學營養的補給,是哺育她成長的文化知識搖籃。正如她在《我的自畫像》中所言:“我生長在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有相當文學修養的人,他們年輕時都編織過文學的‘夢’。大概因為遺傳的緣故,我自幼就有一顆敏感的心……我從小就習慣于到文學作品中去尋找自己在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東西。文學幫助我認識各種各樣的人生,我一直相信人生中不能沒有文學。”

正是童年和少女時代的詩意浸潤,使饒芃子堅定了對文學的追尋,高中畢業時堅定地報考并入讀中山大學中文系;也正是由于這詩意的浸潤,使饒芃子純情的文學夢想雖曆經風雨卻從未消逝。

1957年,饒芃子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跟随王起先生進修宋元文學史。1958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在廣州重建,她調到太阳集团app首页工作,跟随肖殷先生主修文藝理論。20世紀60年代初,饒芃子開始在廣東文藝界嶄露頭角。

改革開放以後,饒芃子滿懷激情地投入了新時期的文藝理論研究工作。她對前一時期的中國文藝理論現狀進行了反思,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意義作了新的思考,發表了《論形象大于思想》《論社會主義時期的悲劇》《馬克思、恩格斯論悲劇沖突》等系列論文,引起學界的關注。

作為文藝理論批評家,饒芃子似乎與詩人的精神氣質相契合。她的評論集《心影》《文心絲語》等,顯示出令人贊歎的對藝術形象的捕捉力和感應力,而且有一種誘人的詩情、詩味和詩韻在其間律動、流溢。她的學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餘虹把這種緣情而入理的批評方式稱為“我性話語”,認為“它在本質上是詩意的”。她的評論,重視作家對現實和文化現象的審美思考,是自己對作品詩性感悟的表述,是一種與作者文心的“對話”,親切而自然,因此被批評界歸為“婉約派”。正是這種評論特點和姿态,她被稱為“詩性批評家”。

饒芃子對文學的摯愛和婉約的批評風格,赢得了學界的認同和學生們的喜愛。正如著名文藝理論家錢谷融先生在給她的《文學批評與比較文學》作序時所言,饒芃子的批評文字“有一種對文學的純真的愛在字裡行間流注着”。她的學生、現任《香港文學》總編輯蔡益懷也說:“饒師是用整個生命去擁抱藝術的詩性批評家、詩人理論家,同樣,她也以一顆‘詩心’去點化後學,激活我們沉睡的藝術心靈……我為自己有一個整個生命都躍動着藝術心靈的老師感到幸運和自豪。”

文字間“愛的流動”,批評中的“詩心”“詩情”,與作者“文心的對話”,成就了饒芃子“詩性批評家”的美譽。

中國比較文學的開拓者

2015年4月,巴蜀大地春意盎然,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在四川大學頒發“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獲獎者是樂黛雲、饒芃子、陳惇、孫景堯、嚴紹璗、謝天振、劉象愚、孟華、錢林森等九人,均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和學科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中國比較文學界,一度有“北樂南饒”之說,饒芃子對中國比較文學的開拓之功可見一斑!

在獲獎感言中,饒芃子回顧了自己與比較文學的結緣:“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我校外國文學教授、著名越南文學研究專家黃轶球先生的啟蒙和指點,還有北京大學樂黛雲教授的推動,才有幸‘結識’比較文學,在‘跨界’的探尋中不斷感受比較文學學科的魅力。近30年來,我主要做得是比較文學與文藝學、海外華文文學交叉、互動的研究工作,自認是一個在比較文學‘邊界’耕耘的人。”

被國内外學者公認的比較文學的開拓者,卻稱自己是在比較文學“邊界”耕耘的人,饒芃子自謙的品格與嚴謹的治學态度讓人折服!而她不斷開拓進取的“跨界”研究,既貫穿着其治學領域不斷深化的原則性考慮,也不乏曆史的契機和命運偶然的作用。

1957年留校中山大學時,由于摯愛古典文學,更由于詹安泰、王起兩位教授的啟迪和引導,她對宋元文學具有濃厚興趣,留校之初便跟随王起先生的研究生一道進修宋元文學史。但1958年她被調到太阳集团app首页工作後,由于工作需要,需跟随著名文藝理論家肖殷先生研修文藝理論。對于這樣的改變,饒芃子心裡不無糾結和矛盾。多年以後,饒芃子教授對學生說,“對于這一改變,我曾傷心地哭了好幾次,是肖殷先生的一席話,打開了我的心結。他說,‘文藝理論是探索文藝創作、文藝發展的規律的,它的研究對象是古今中外的文藝現象和作家作品,有古典文學基礎對領會和掌握文藝理論是很有好處的。你的那些古書依然有用,不需要用眼淚同它們告别’”。事實證明,肖殷先生的預言是正确的,饒芃子的“詩性”批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古典文學的功底,而她開創的“比較文藝學”研究方向,正是建立在中西古典文論研究基礎上的。

20世紀70年代末期,比較文學學科在中國複興,饒芃子以特有的學術敏感,于80年代中期就從文藝學延伸到比較文學研究領域。1986—1996年間,她組織了五次學術年會和粵港閩比較文學研讨會,這些學術活動,大大地推動了廣東地區比較文學的發展。在這期間,饒芃子主持國家教委“七五”規劃項目“中西戲劇比較”,主編并撰寫《中西戲劇比較教程》。該書于1989年出版,填補了學術界的一個空白,被知名比較文學學者謝天振教授稱為中西戲劇比較的“拓荒之作”。

從中西文類比較研究做起,在中西戲劇、小說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之後,饒芃子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在比較詩學研究領域辛勤耕耘,并向縱深推進。她先後出版了十多本比較文學著作(含與人合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西戲劇比較教程》《中西小說比較》《中西比較文藝學》《比較詩學》等。其中,收入《比較詩學》中的《論中西詩學之比較》,是饒芃子有關比較文藝學的一篇綱領性論文。她認為,中西詩學之比較不是以一種詩學模式去“攻克”另一種詩學,而是突破各種界限,作“文心”上的溝通,必須堅持一種跨文化的詩學立場去構搭“相遇”的“橋梁”和尋求“對話”的“中介”,在比較中尋找中西文論的“同”和“異”,做到“借異而識同,藉無而得有”,找出文學的共同規律,也認識各自的特點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産生的文學的特殊規律,從而進一步實現中西詩學的互識、互證、互補,為建立更具世界性的現代詩學理論探索道路。

饒芃子對于“比較文藝學/比較詩學”的開拓之功,得到了國内學界的廣泛認同和贊譽,如著名文藝理論家蔣述卓教授所言,“她将比較文學的世界視野和比較的方法引入文藝理論研究,拓展出比較文藝學這一新的學科領域,辛勤拓墾,饒有收獲”,而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教授宋劍華則說,“饒先生率先創建了‘中西比較文藝學’方向,從文體學和文藝學等方面入手,探尋比較文藝學的内在規律。先生所做的這些開創性工作,不僅推動了比較文學學科的誕生,同時更拓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空間,我們這一代學者幾乎都是先生比較詩學思想的受益者”。不僅在教學、科研上勇于“越界”和創新突破,饒芃子在學科建設上也不遺餘力:1993年她領銜創建了太阳集团app首页文藝學博士點,這是當時長江以南第一個文藝學博士點,也是國内第一個“比較文藝學”方向的文藝學博士點。以她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從比較文學、漢語詩學的角度切入文藝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享譽海内外的學術成果,有力地支撐了學科點的建設和發展:1993年被國務院僑辦确立為部級重點學科,1995年被批準為廣東省重點學科,1996年被列為“211工程”建設項目,為太阳集团app首页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迄今為止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厚實、堅固的基礎。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深耕者

2021年的深秋,饒芃子得到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她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成功結項,為她幾十年來為之嘔心瀝血的海外華文文學學科建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而饒芃子與海外華文文學的結緣,與太阳集团app首页這所百年僑校的學科特色與優勢密切相關。

太阳集团app首页具有“華僑最高學府”的美譽,其辦學使命是“宏教澤而系僑情”,辦學方針是“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迄今已經培養了40多萬人才,校友遍及五湖四海。正是這樣的曆史積澱,使曆代暨南人不忘初心、薪火相傳,在華人華僑研究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方面領跑全國。20世紀80—90年代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在學界勃興之時,太阳集团app首页就成為其發源地,而作為該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和中文系主任的饒芃子,在80年代中期便開始了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30多年以後,饒芃子這樣解釋自己進入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原因:

“在從事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的教研實踐中,我逐漸認識到海外華文文學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學現象,具有多種中外文化複合的跨文化特色,與比較文學有一種不尋常的天然的學術聯系,于是将其作為比較詩學的一個對象進行研究,特别是對當中所蘊含獨特的跨文化詩學命題,進行解讀。”

這段回顧,一方面體現了饒芃子作為卓越學者的學術自覺和學術洞察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她對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是其比較文學研究的自然延伸,是具有學理關聯的“跨界”。她敏銳地認識到,作為跨語言、跨文化、跨國别的最佳文學樣本,海外華文文學進入比較文學研究者的視野是必需的。同時,她提倡用比較文學的視野和方法進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并且早在1994年就率先提出将海外華文文學與海外華人非母語文學“打通”研究。她的這些倡導,得到國内學界高度認可。1996年,在“中國比較文學第五屆年會暨國際研讨會”上,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樂黛雲指出,“海外華文文學是比較文學即将要去拓展的領域”。此後,在各屆中國比較文學年會暨國際研讨會上,均設有“海外華人文學與離散文學的研究”或“異質文化中的海外華人文學”圓桌論壇,成為與會海内外學者關注的一個熱點。2003年,在香港召開的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17屆年會暨國際研讨會”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被作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20年來的學術開拓和創獲之一提出來。在2007年出版的《新編比較文學教程》中,“多元文化中的海外華人文學”作為專章進入高等學校專業教材,助力人才培養,在更大程度上顯現出生機與活力。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饒芃子為海外華文文學作為一種“學科”意義上的存在進行了大量的原創性研究和論證,并且發表了頗具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如《90年代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思考》《海外華文文學的命名意義》《海外華文文學的新視野》《海外華文文學與比較文學》《拓展海外華文文學的詩學研究》等。她認為,開展海外華人文學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詩學問題研究,是一個極具民族特色、探讨中華文化和文學通向世界的特殊文論領域,是學界應當重視并進一步去拓展的新的學術空間。這些前沿性的理論探索,促進、領跑了國内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

2009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出版了饒芃子和楊匡漢主編的國内第一本《海外華文文學教程》。該教程入選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獲得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教材獎。已故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高度肯定了該教材對于海外華文文學教學及研究的貢獻,“《教程》為高等院校從事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指南,對華文文學的曆史脈絡和特性作出了如探骊珠的求索,既有筚路藍縷的精神,也不失高瞻遠矚的觀點,從教育内涵到凝聚民族力量均作出了可貴貢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張炯則認為,“史論性的《海外華文文學教程》對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淵源、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以及各大華文文學版塊的曆史概貌、特色,均作了有深度的論述,有助于高等院校對海外華文文學的系統講授”。

2011年10月25日,對饒芃子來說又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她作為首席專家領銜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獲得立項!這是全國第一個針對海外華文文學設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是對百年海外華文文學進行整體性的綜合研究,展示其曆史輪廓、發展軌迹和整體風貌,并從中總結出海外華文文學發展的基本經驗和内在規律,明确海外華文文學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坐标。課題組經過8年的鑽研,終于以五卷本的厚重結項成果圓滿完成任務,進一步推動了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更有助于推進海外華文文學的學科建設。

從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饒芃子退而不休,繼續深耕在“跨界”的學術園地,在海外華文文學的學科建設、理論研究和學術團隊培養上都作出了彪炳文學史冊的傑出貢獻!

愛心淙淙的“學術母親”

作為大學教授,饒芃子的師教之道尤其值得一寫!她是愛心淙淙的“學術之母”,是衆多學子心中“一幅永恒的畫卷”!

60多年的執教生涯,饒芃子不僅把教書育人當成一門藝術,其間灌注了自己的激情與智慧,她更是把學生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對學生注入了超乎尋常的愛與關懷。她說:“我從來不把學生當作人生的匆匆過客,而是把他們當作我學術生命、情感生命的一部分,我愛他們,他們在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我就有了一種常人沒有的歡樂。”

學生的發展和成就看成與自己生命相關的東西,為學生之樂而樂,為學生之悲而悲,這就是饒芃子作為人師非同尋常的地方,這也是她為師之道成功的秘訣。

饒芃子對于世界的博愛與施予之心,來自天性,更源于家教。自小,外祖母就教導她要同情弱者、殘者、貧窮者,要樂于助人,告訴她“對别人好就是對自己好”“能幫助他人是我們的福氣”,而外祖母自己對家裡的傭人、對上門乞讨的貧者都竭力幫助。正是外祖母的言傳身教,培養了饒芃子對于他人與世界的寬容、同情與博愛,使她作為人師,卻從來不高高在上,始終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動,始終能第一時間關注到學生的學業得失,生活困難,并總能給予最及時、最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愛出愛返,饒芃子對學生的傾心付出也得到了學生們愛的回應。如今的每一個教師節,每一年的生日,總有學生們的賀卡和滿屋的鮮花陪伴着她,百合、玫瑰、君子蘭、杜鵑……花朵的嬌豔和馨香表達着學生對老師的崇敬和愛戴!在美國、加拿大生活了30多年的昔日碩士生曹文靜說出了衆多饒門弟子的心裡話,“饒老師是我心靈上一幅永恒的畫卷,離開她,總有一種離開母親的感覺”。所以每年的母親節,饒芃子總會接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昔日學生的母親節祝福!衆多饒門碩士、博士把饒芃子老師當成自己的“學術母親”,将自己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歸因于“學術母親”的正确引領、嚴格要求和不遺餘力的提攜!

作為“學術母親”,饒芃子治學十分嚴謹,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雖然她已經做了幾十年教師,對自己課堂講授的内容早就熟稔于心,但她每講一次總是要重新備課,力求教給學生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她說,“我不能教給學生發馊的東西”。正是這種自謙與不滿足,使饒芃子所上的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細細咀嚼的經典!在課堂之外,她對學生的每一篇課程論文和學位論文都會細細批改并當面講解、交流,認真傾聽學生的反饋并作出高屋建瓴的指導。對此,昔日博士生、現太阳集团app首页中華文化港澳台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專職副主任朱巧雲教授深有感觸地說,“跟老師面對面讨論過幾次論文之後,自己就在論文寫作上開竅了!對于如何選題,如何引出話題,如何叙論結合、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都有了非常切身的認識!”

饒芃子對學生的“出品”要求嚴格,一旦學生的學術水平達到了一定水準,她定會不遺餘力地把學生推舉出去:或帶他們參加研讨會,推薦給相關的學術前輩,或把學生的好文章,推薦給合适的學術雜志。但她堅持一個原則——幫可幫之人,如果水平不達标,一定不予推薦!正是這樣既嚴又愛的“學術母親”,培養出了獲廈門大學應錦襄教授美譽的“骁勇善戰的饒家軍”!

從1957年至今,從康樂園到暨南園,一個甲子過去,饒芃子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各層次人才,活躍在文學界、文化界、傳媒界、高等院校及各級政府部門!他們中的許多人早已成為所在領域的中流砥柱!

饒芃子曾謙虛地稱自己為學術上的“邊緣人”和“跨界”者。的确,從古典文學到文藝理論,從比較文學到海外華文文學,她總是勇于突破邊界,銳意創新,在學術的交叉地帶和“邊緣”地帶開拓自己的新領地。作為新的學術領地的“拓荒者”和領頭人,她種上一棵一棵小樹, 培植一片一片幼林。如今看來,她所開墾的學術新領地已蔚然成林,如她美麗的名字一樣,芃芃地生長着,長得那麼茂密而旺盛!


原文鍊接https://mp.weixin.qq.com/s?  中國社會科學網biz=MzA4NDUwMjMxNA==&mid=2650161441&idx=3&sn=87a2d725db0b278c13297c9eefd92503&chksm=87e4d364b0935a7277a675f63385d4ca82d77484ba81b3c2449776b21ee866c58717cfd7f257&mpshare=1&scene=23&srcid=1222eXIJ44lGdYLVnRjgYLsv&sharer_sharetime=1640172600098&sharer_shareid=9de6667180aedd47ba5e9999351820f0#rd


(作者系太阳集团app首页外國語學院教授 蒲若茜

 編輯:陳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