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革命薪火,品讀紅色文學——太阳集团1088vip中文系師生與花城出版社第一黨支部聯合開展黨建活動

發布時間:2022-01-13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2021年12月23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中文系教工第六黨支部和2019 級漢語言文學二班團支部前往花城出版社,與花城出版社第一黨支部聯合開展“傳承革命薪火,品讀紅色文學”共建活動暨廣東革命文藝研讨會。此次會議由黎萍和劉惠明兩位支部書記共同主持。


探索校企黨建共建新模式

太阳集团1088vip中文系教工第六支部是廣東省“雙創黨建工作樣闆支部”,堅持“文化引領,黨建先行”的黨建新思路,不斷推進教學科研、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工作。劉惠明書記介紹了支部以文藝價值觀培育為核心創新教學體系,并提出要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在未來争創多維度共建活動,發揮社會價值引領作用。

同學們參觀花城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創建于1981年,是現廣州唯一的文藝出版社。據花城出版社副社長劉永光介紹,在四十年的發展曆程中,出版社不僅關注各種文藝思潮,積極挖掘優秀文學作品,還緊随形勢變化,沖破思想藩籬,在今天的中國文學界取得了重要成就。在黨建思想引領下,支部始終秉持創新求變,敢為人先的思想,注重發揮社會價值引領作用。

花城出版社副社長劉永光、副總編輯張懿講話

作為此次共建的學生團支部,太阳集团app首页 2019 級漢語言文學二班團支部成員都是零零後的大學生,他們多次舉辦特色讀書會活動,關注紅色黨建文化,具有新生代的青春活力。

回顧過往策劃曆程,文藝出版推陳出新

據悉,《廣東“左聯”作家作品及研究》叢書第一輯選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廣東籍“左聯”作家,分别為洪靈菲、戴平萬、馮铿。他們的文學事業是和革命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并且在20世紀30年代都曾深入參與“左聯”的創始和發展,是中國左翼文藝運動中不可忽視的嶺南血脈。

花城出版社第一黨支部成員發言

花城社副總編輯張懿介紹了廣東左翼文學出版的狀況,并介紹了出版社在革命文藝方面的出版計劃,包括左聯作家的傳記,還包括左聯作家人物志、文學評傳等。她期待這些作品的出版能夠使左翼文學作品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到革命文化的曆史價值和傳承現狀。

叢書責任編輯陳詩泳回顧了左聯系列圖書策劃思路過程。她說,人們提起左聯第一反應是魯迅,對廣東左聯了解較少,但實際上廣東作家在左聯中居于很高地位。明年花城出版社會有意識地推出馮铿等女性作家作品,重點突出廣東在中國革命文藝裡的重要作用。

花城出版社陳賓傑提出了對未來的展望。他希望出版社以後能夠與一線研究者加深合作,通過文學作品研讨會等形式進行深入交流。本次與太阳集团1088vip師生的共建,正是對這種新形勢的一次嘗試,未來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進來。

研究左聯文藝内容,探索人文科學精神

作為此次黨建共建的重要内容,圍繞已出版的《海濱雜記》《在洪流中》《都市之夜》三卷本,三方開展“廣東左翼文學研讨會”,對廣東左翼文藝與中國革命事業、花城出版社與廣東左翼文學傳播、現有作品中的偉大革命思想,以及人文學科建設從中汲取的内容等方面進行了研讨。

(太阳集团1088vip中文系教工第六黨支部黨員發言)

太阳集团app首页劉彥順教授指出,現在對革命文學的讨論需要回望過去的曆史語境,看到左聯發展中注重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左聯作為中國共産黨直接領導的基本組織,既上承五四精神,又對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從這些作品來看,深入思考“人民性”應當成為研究者未來探讨的議題。

朱巧雲教授從饒芃子教授收集、研究戴平萬作品的經曆講起,認為花城出版社系列叢書的出版滿足了讀者的需求,也為學界研究左翼作家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她指出戴平萬、洪靈菲等人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這對當下文學創作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在戴平萬的小說《出路》中,我讀到了一代革命青年在革命道路上的‘彷徨’與‘堅定’。”鄭煥钊副教授說道。他認為,這篇小說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書寫了對家鄉的懷念與失望、以及母子之間難以形成相互安慰的心靈痛苦,并以此呈現了革命時代青年複雜的精神世界、内心痛苦及其革命理想的追求。鄭煥钊将目光突破了地域,指出,理解廣東革命文學,不應将其局限于地域文學的狹隘視角,廣東革命文學的意義,隻有在一種更加普遍的民族革命與解放的整體結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左聯革命文學是國家危亡時刻最為先鋒的文學。作家們不滿足于當時的民族生存現狀,站在時代前列喊出了革命、救亡的口号。唐詩人老師進一步指出,今天的先鋒文學就是重新接入現實、重新進入人民的文學,就是改變幾十年來越來越書齋化、學院化的寫作慣性,突破形式主義、純技巧意義上的先鋒文學認知。而講到這幾部作品中清晰的現實沖突和文學性融入現實的特點時,他說道,“今天的文學創作,完全可以有更清晰的現實感,但同時要遵從文學叙事邏輯,用文學的方式突出現實感和強調先鋒性。這固然很難,但也是未來需要實現的方向。”

劉維邦博士後則從更廣泛的角度去關照馮铿小說中的一些話題,例如對“人的解放”、“婦女解放”、“以人為本”等相關問題的研究。他認為,小說中呈現出的這些内容有利于未來對左聯文學中思想發展史的探索,也在當下的環境中被注入了更多的意義。

青年研讀紅色文學,跨時空感受革命精神

構建年輕學子與革命文藝的對話與精神溝通,是革命文藝作品在當下出版的重要。此次黨建共建活動以共讀共悟為契機,在黨建與團建的融合中,引導青年進入革命時空,感悟先輩精神。身為零零後,學子們也從個人接受角度發表了他們的閱讀體會。

同學們分享閱讀感受

班長趙婷關注馮铿創作裡強烈的女性主體意識。在《最後的出路》中,女性逐步覺醒後還面臨着諸多困境及種種社會問題,而馮铿正在通過革命的方式來讓女性浮出曆史地表,實現個人解放。

副班長蘇頌然提到,戴平萬在《出路》裡将主人公比喻為“革命澎湃的潮流中”的一顆“忠實的沙粒”。她由此理解,個人的力量微小,但集體的力量強大。聚沙成壩,可抗狂風巨浪,而不願做奴隸的人民聯合起來,便可築起新的長城,抵抗敵軍。

“民族的革命和階級的革命是整個時代的話語,一定程度上是去性别化的群體行為。”趙子陝說道。他從馮铿的創作中體會到了女性革命者的先進性,并看到了小說中去性别化的傾向。

團支書林思儀與作家洪靈菲是同鄉人,對小說中潮汕地區的革命之火更為感同身受。“我們有幸生在一個自由而安定的年代,更需要通過先輩們留下的文字,創造出一個關聯時空,構建了我們這一代人與先輩、與曆史對話的共同平台。”她這樣說道。

潮汕籍同學陳李涵從洪靈菲的個人經曆出發,解讀了作家身份的雙重性對筆下人物的影響。《在洪流中》的主人公形象與五四叙事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區别開來,在四面楚歌、舉步維艱的處境之下,革命者成為了洪流中的孤勇者。

謝喬羽指出了1927年馮铿的創作思想轉變。她講到,在馮铿前期的創作中,女性隻能以了卻生命來反抗壓迫,後期使她們的反抗方式從自殺轉為忍耐,通過有力的組織和團結的鬥争來徹底解放群衆。

活動總結

        

太阳集团app首页蔣述卓教授發言


廣東作協主席、太阳集团1088vip蔣述卓教授對此次共建活動進行總結。他高度肯定本次共建的意義,認為其有效地增進了支部成員對廣東紅色革命文學的了解,進而推及到了對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曆史和經驗的學習。“我們把圖書的閱讀放到我們新時代的征程上,放在我們黨奮鬥百年曆史的宏觀視野下,放在民族偉大複興的起點上,從中不僅能夠使精神豐盈,還能收獲自身的人生路向和人生指标,以及如何讓自我的生命有價值”。他進一步指出,此次共建不止是支部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新時代的左翼文學如何進入青年人群,讓年輕人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共鳴的話題。探索革命文學作品在青年中的傳播,是我們黨建共建可持續合作的重要内容。

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廣東左翼文學叢書中叙述着偉大的革命曆史,讓各支部成員不僅更加了解革命先烈的奮鬥精神,還對自己的人生路向、生命價值的實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次共建不止是支部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新時代的左翼文學如何進入青年人群,讓年輕人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共鳴的話題。當下,革命文學作品的傳播正在青年群衆中如火如荼,新的文藝發展樣态還需進一步探索。


文稿 | 朱霄

排版 | 程正巧

初審 | 鄭煥钊 唐詩人

複審 | 劉惠明 肖丹

終審 | 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