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高考,我第一志願報考太阳集团app首页中國語言文學系(中文系)并如願錄取。1963年秋季畢業離校。時光荏苒,轉瞬之間,過去了63年。現在,太阳集团app首页58屆中文系同學中的一批精英們倡議大家編寫一本回憶錄,表達對母校的脊戀,對恩師的銘記,對逝去歲月的回味,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我的同學多數已到耄耋之年,大家還能心靈相通,互通音訊,時賜佳音,這真可說是一種福氣。其中,有不少同學老當益壯,思維敏捷,筆耕不辍,還在書寫“中國夢”的華麗篇章,這更是令人羨慕和佩服的。這些58屆中文系的佼佼者,是第一屆中文系的驕傲,也是母校的光榮。

我在暨大五年,除去參加煉焦,投入大躍進的洪流中去,實際專心緻志攻讀語言文學大概隻有四年。況時逢物質生活暫時困難,同學們的學習精力也大打折扣。大三以後,我被調入語言師訓班,主修語音、文字、語法、修辭,文學方面便有所忽略,功底無法打深。可以這樣說,在語言文學方面,老師已經帶我入了門,但沒有真正登堂入室,與其他研究卓著、成果豐碩的同學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
回望母校,不盡依依。母校是我的人生驿站,也是我人生最大轉折點。在我身上,打上了永遠無法脫去的暨大印記。對母校的思念之情,猶如一杯甘醇之酒,曆久彌香。
有三件事,我在腦海中留下深深的記憶:
一是省委對暨大高度重視。
當時,暨大的校長是由省委書記陶鑄兼任的,校名也是他書寫的,這在全國省一級高校中也許絕無僅有。陶書記多次為我們作報告,要求我們學習“松樹的風格”,做社會主義建設堅強可靠的接班人。省委還把教育家、中山大學的副校長王越調來暨大任副校長,專抓教學工作。省委還選送派一批部隊的能人悍将加強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當時學校黨委書記梁奇達多次強調:暨大複辦的第一屆必須培養好,打響第一炮,為母校争光。為使中文系培養出一批拔尖人才,省委把中國作家協會中的老作家、青年創作部部長肖殷調來任中文系主任。暨大還聘請中山大學多位語言文學大師來校講學,聘請廣東省作家協會的著名作家來暨大中文系作報告,華南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也來給我們講課。這一切,充分體現了省委和學校對中文系的重視。系主任肖殷告誡我們:作家是社會大學培養的,你們在校就要博覽群書,博聞強記,大量積累理論知識,專業知識,為以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後調來的詩人、副系主任杜桐則要求我們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畢業後若到中學,三年内要甘拜下風,從初中教起,三年後就要超過其他大學的畢業生。中文系黨總支書記張德昌是部隊轉業的。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平時講話柔聲細氣,溫文爾雅,做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動之于情,曉之于理,導之于行。還有黨總支領導葉孟貞老師,也很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經常來宿舍看望關心我們,噓寒問暖,諄諄教誨我們努力學習,立志成才。校、系領導的教誨、鞭策,對我畢業後的工作起着很好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二是老師對教學工作殚精竭慮。
當時暨大的老教授不多,但授課的中年教師都是有水平的。由于他們精心備課,講授又旁征博引,條分縷析,講得生動活潑,深受學生歡迎。饒芁子、鄭孟彤、艾治平等老師的課我都聽得津津有味,入心入腦;既豐富了文學知識,又得到了精神享受。饒秉才、陳垂民兩位老師講授語言課非常嚴格嚴謹,決不允許學生把方言融入普通話裡。饒老師本身是客家人,但與我們梅州學生的交談中,他從不講家鄉話,就是到他家作客也是一樣,目的就是要我們中文系的學生嚴于律己,講好普通話。他倆不僅要求我們掌握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求我們大膽實踐,積極研究。他倆還組織我們對廣東方言進行調查,明确廣州、客家、潮州話的标準音以及語音特色。畢業前夕,上級通知暨大中文系學生多數要到中學任教時,他倆在語言知識方面組織我們再學習,再深造,把漢語拼音、語法修辭學到滾瓜爛熟。隻要你講出一句普通話,立即要用拼音字母寫出來,聲母、韻母、聲調都不能錯。寫出一句長句,能很快分析出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由于打下了這個基礎,使我們以後到中學任教時,這方面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其他大學中文系畢業生、特别是工農兵大學生,經常要向我們請教。我和杜捷江、陳新東是一起分配到海豐縣工作的。杜捷江在海豐縣第一中學——澎湃中學任教時,我作為教育局蹲點組的一位成員去聽課。課後大家一緻評議很好,認為杜老師語文功底深,講課很有技巧。我想,他若在那間學校工作下去,評上特級教師(教授級)沒問題。陳新東在海豐縣紅草中學任教,教學水平也得到師生的一緻好評。後來由于夫妻分居,他調回廣州廣鋼中學當語文科組長,後又被抽調市搞社科院創辦《廣州年鑒》并任主編。總之,暨大五年,老師的一言一行,教學水平,教學風格,治學精神成為我一生的工作風範。
三是學校對學生關懷備至。
暨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有僑生、港澳生、内地生(含應屆生和調幹生)。但大家和睦相處,團結一緻,互相幫助,這是母校老師教育、關心的結果。我作為農村的貧困生體會尤深,我的學雜費、生活費學校全部支付了。在物質生活暫時困難時期,為了照顧海外以及香港、澳門歸來的學生,學校專門開設“南洋館”(憑僑彙證供應、肉食不缺的食堂),使他們的生活水平不至降低。而對内地的學生,學校也想盡辦法弄來物資,改善同學們的生活。一天一斤大米吃不飽,學校把三餐改為兩餐,而且發明“雙蒸飯”,膨化飯粒,填飽肚子。學校還每月給大家發點餅幹,讓學生們自學中餓得難受時補充一點食物。我作為班生活部長,每月都要去校部領取食物,發到每位同學手裡。為了減輕學生的體力負擔,學校還把體育課中的田徑、球類項目取消,改為教大家學習太極拳,而且終生受用。畢業前夕,我不幸得了肺結核,學校安排我住病号房,吃病号餐,還送我到中山醫學院治療。畢業後,學校允許我回家療養一段時間,生活費照發,還允許我在縣醫院、鄉醫院都可以診病取藥治療,減少了我來回步行縣鄉之間60多華裡的勞累(當時沒有公交車),而且醫治也極為方便,每天打針,在鄉醫院即可進行。雖然花了一大筆醫療費,學校還是全部給我報銷。由于學校的關心,我的病好得很快,幾個月後我便走上工作崗位。
往事如煙,母校給我的太多太多。在那段美好時光,我收獲了知識,收獲了品行,收獲了友誼,深深感謝母校給我的一切。母校難忘,永記恩師,母校是我一生的情結。
百舸争流千帆竟,乘風破浪正遠航。現在,母校已經出現了嶄新變化,取得了輝煌業績。祝願母校事業興旺,人才輩出,騰飛壯哉!
往事如煙,母校給我的太多太多。在那段美好時光,我收獲了知識,收獲了品行,收獲了友誼,深深感謝母校給我的一切。母校難忘,永記恩師,母校是我一生的情結。
百舸争流千帆竟,乘風破浪正遠航。現在,母校已經出現了嶄新變化,取得了輝煌業績。祝願母校事業興旺,人才輩出,騰飛壯哉!
作者簡介

黃振興,1958年秋季考入太阳集团app首页中國語言文學系(五年制)。1963年秋季畢業後派往汕尾市海豐縣工作。先後任海豐師範學校教員,縣政府文教辦公室幹事。1979年9月調回家鄉梅州市平遠縣工作。先後任縣委黨校理論教員、秘書(副科級)、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宣傳部部長、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縣文聯主席、縣社科聯主席。
圖文|黃振興
排版|程正巧
責編|肖丹
審核|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