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揚聲 | 饒芃子:大氣學養,經師人師

發布時間:2022-09-26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周書》有雲:“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而饒芃子教授不僅是一位精于學術、勤于教學的經師,也是一位樂于育人、善于傳道的人師。她勇于開拓,著述豐宏,是全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享有國務院頒發的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榮獲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稱号、“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等;她的研究生教學先後三次獲得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她有着出衆的領導才能,曾擔任過太阳集团app首页副校長,也曾是中共廣東省委第六屆候補委員、廣東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還曾擔任多種社會兼職;她享譽海内外,曾獲得“全國先進女職工”、全國教育系統“巾帼建功标兵”及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号,她的名字,被列入香港、英國劍橋傳記中心、美國名人研究所等多家名人錄。

1990年,錢谷融先生在給饒老師的《文學批評與比較文學》一書寫序時曾說:“芃子女士不但在教學和科學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她同時還擔任太阳集团app首页副校長,工作也很出色。像她這樣在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都很有建樹的人,在我們同行中是很少見的,所以尤其值得稱道。”這是錢老先生對饒教授由衷的贊譽,也是熟知饒教授的所有人的共識。





滋蘭九畹、樹蕙百畝的老園丁


與學者、副校長等身份相比,饒先生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師身份。有一次她接受采訪,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我是一個老園丁。”在20071212日太阳集团app首页舉行的“饒芃子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祝大會”上,饒先生動情地說:“我人生中最明媚的春光在講台上,最有活力的形象是學生的形象。我深知自己是平凡的,說到底,我隻是學生們的老師。”

在很多場合,她都談到學生之于她的意義,她說:“我從來不把學生當成人生旅途中匆匆的過客,而是把他們當成我學術生命、情感生命的一部分,我把學生的成功當成自己學術生命的延續,當着自己生命中的快樂之源。”“我常常把新生入學比喻作春天的播種,學生畢業比喻作秋天的豐收。播種時有期待,豐收時有喜悅。期待和喜悅都是發自我内心的愛。”“學生畢業了,我心中有秋收的喜悅,但也不無離别的憂傷。”

饒芃子先生從教六十多年,教授了29屆本科生,培養碩士生35人,其中港澳碩士8名,馬來西亞留學生1名,培養博士生57人,其中港澳博士4名,韓國留學生1名。她的學生遍及海内外,無論離開學校多少年,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會記得影響自己一生的可親可敬的饒老師。

2005年饒先生七十華誕時,她教過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都紛紛寫詩文祝賀,集成《正月十五》。原太阳集团app首页副校長、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教授在該文集的序中說:“将近半個世紀以來,先生教書育人,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如今年至七秩依然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為學術的薪火相傳忘我地工作,給我們以榜樣,給我們以力量。她,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書寫,值得我們頌揚。所以,這本文集的出版,其意義不僅在于祝賀先生七十華誕,更在于弘揚師道,示範後學。”

詩文集中,學生們深情地訴說着他們與饒師的緣分、情義和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不同時期的饒老師形象。1963屆畢業生香港詩人李大洲(秦嶺雪)在《聽饒師講演》一詩中寫道:“激浪清流彙大川,珍珠迸出彩光園。征帆一路開新境,皓魄高寒凝夕煙。”1964屆畢業生曾任汕頭市文化局局長的方烈文寫的《破陣子》雲:“日暖歸湖芃長,風吹意水潮生。康樂追尋文學夢,南暨躬耕半畝情,饒門百萬兵。 心似星光閃爍,步如少女輕盈。七秩揮旗人正健,巨著斑斓事旦評,前瞻不計程。”1998屆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劉紹瑾教授《滿庭芳——賀饒師芃子七秩華誕》上阙寫道:“學界宗師,教壇懿範,韻姿馳美士林。樹蘭五秩,桃李盛彬彬。力倡詩學比較,迄今歲,碩果紛陳。更懷抱,伏枥壯志,海外寫篇新。”

2011年教師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登門看望了饒芃子先生,向她緻以親切問候,并關切地詢問:“怎麼給教師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我想聽聽您的建議和意見。”饒先生談了她的幾點想法,汪洋聽後,強調要為教師創造凝心靜氣鑽研學問的環境,饒先生感歎到:“這是教師節最好的禮物!”饒先生是太阳集团app首页的一面旗幟。她對學術的熱情,對教學的強烈責任感,對學生深沉的愛,影響着一代代學子,也成就了她作為一名教師的輝煌。





嚴謹負責、恩逾慈母的”另類”導師


饒先生對自己、對學生都是“嚴”字當頭,嚴在治學,嚴在做人,這是她的同事和學生公認的。在課堂教學上,饒先生從不馬虎,如遇有事不能上課,都要向系主任請假,并找機會給學生補課。出差到港澳,也要找空隙為那裡的學生上課。1995年冬天,饒先生到澳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日程安排的很緊,隻有一個晚上自由活動。在澳門大學工作的李觀鼎,是當時饒教授的在讀博士生,他得知後,便約饒教授去欣賞澳門小城旖旎迷人的夜景,但她卻說:“抱歉得很,今晚已經安排了,要給兩位本地的碩士生上課。”事後,這兩位碩士生告訴李觀鼎,饒教授不辭疲憊地晚上為他們授課,“那是老師心疼我們,讓我們少跑一次廣州,好省下時間多讀點書呀!”這在饒先生是很平常的事,但于平常中,我們見出了她治學為師的嚴謹态度。

學生交來的每一篇文章,饒師都認認真真地看,無論是遣詞造句、構架條理還是觀點結論,都不輕易放過。而一篇文章修改三、四次是經常的事,每一次饒師都耐心細緻地評閱。學生的文章上留下了饒先生圈圈點點的筆迹,其中無不滲透着她的心血,閃爍着她的智慧光芒。至今我還保留着讀博士時饒師批改過的所有文稿,每次看到老師的筆迹和建議,總是那麼親切、感動。我欽敬老師的耐心細緻,也被她嚴謹的學術态度深深折服。20025月,饒老師到北京開一個重要的會議,臨走時帶着即将畢業的博士生的學位論文草稿,她利用會議休息的時間為學生修改論文,并用手機打電話告訴學生修改意見,讓他拿出論文,饒師在電話的那邊說着,學生在電話的這邊改着,他們的通話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想象着那個場景,是多麼感人肺腑!這樣的導師實在不多見!饒師屬于“另類”的導師。

為了增長學生的見識,饒師經常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國内相關的高層次的學術研讨會,使學生有機會“吃百家飯”,向更多的專家學者請教。200210月,饒師帶領幾個博士生和碩士生到上海參加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讨會。會議閉幕式上,作為中國海外華文文學學會的會長,饒先生做了總結發言。晚餐時,她發現自己的兩個博士生和一個碩士生沒有來,詢問其他的學生,才知道他們連閉幕式都沒有參加。饒師很生氣,立即給那三個學生打電話,語重心長地說:“今天,即使不是我做總結發言,你們也應該來參加閉幕式!”接電話的學生并沒有領會她的意思,一再說:“饒老師,對不起!”饒師卻說:“你們這樣做,不是對不起我,而是對不起你們自己!”饒師的一席話,深深地印在這幾位學生的心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饒師治學的嚴謹,也為辜負饒師良苦用心而自責,并以此事來警示自己。

饒師的“嚴”是很出名的,與她接觸過的人,都有很深刻的體會,但饒師的慈愛也如縷縷春風,溫暖着身邊的人們。饒師為人熱情,充滿愛心。學生生活有困難,她慷慨解囊;學生夫妻感情不合,她化解調停;學生的畢業分配、愛人調動、子女升學等等,諸如此類,饒師莫不記挂在心頭。饒老師幫助過的人,除了學生,更多的是她身邊的同事、朋友等,她總是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

饒先生的學生多次寫到她對學生的愛。1997屆的博士澳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李觀鼎教授曾說:“愛,對學生的愛,可以說是她各種情感和情緒的源頭。希望也好,失望也好;喜悅也好,煩惱也好;快樂也好,悲傷也好;幸福也好,痛苦也好,莫不源于此。”同屆博士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林崗教授說:“饒師關懷學生的成長,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這些關愛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指導,而且也是學術機會的獎掖和提攜,甚至包括生活方面的關懷。”饒教授情系弟子,像一位母親一樣,關愛着每一位學生。1988屆碩士旅居美國的曹文靜曾說:“饒老師是我心靈上一幅永恒的畫卷”,“離開她,總有一股離開母親的感覺”。1999屆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王列耀教授說:“她對每一個學生都如同‘家長’一樣,希望為他們每人,都營造出一種‘到家’的氛圍;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一種‘到家’的感覺。”

饒先生培養的博士張瑞德,因患癌症,英年早逝。在他生前病重時,饒師除了寫信鼓勵他戰勝病魔外,還在學生中發起募捐,為他争取醫療福利,多方幫助他。他生前所寫的《永遠不會忘記的愛》,記叙了饒師對他的呵護和關愛。他說:“記得,我手術後,第一個從廣州打來電話慰問的是饒老師;第一個從廣州寫來信,寄來錢的是饒老師;1997年元旦前,我收到的第一章賀卡又是饒老師寄來的!”饒師“有一顆年輕的、火熱的愛心,她愛她的教學工作,愛她的科研,愛她的事業,愛她的學生,她是全身心投入,全身心釋放,全身心創造。愛心使她自己獲得了輝煌的成就,愛心也使她培育了滿天下的桃李。”

這些點點滴滴的愛,已經彙聚成一條愛的河流,在每一個學生心中流淌;這些愛的音符,已經譜寫出一首首動聽悅耳的愛之心曲,在學生中間傳唱。




 “大氣學養”、“清清如水”的精神楷模


饒先生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她為人處事的正直真誠、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對事業的執着奉獻、對學生的無私關懷等等,都是其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體現。香港作家蔡益懷跟随饒先生七年,讀完碩士、博士,在他的心中一直牢記着饒師的一句贈言,即“名利場上,淡泊一點;是非場上,超脫一點。”他說:“于我來說,饒教授已不再隻是我的學術導師,還是我的精神導師。”正是饒先生對名利的淡泊和超脫,赢得了人們尊敬,吸引着海内外求知問學的莘莘學子。

對學生人格和人品的培養是饒師經常強調的重點。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饒教授說:“我們對學生的培養不僅是學術上的,還應該是人品道德方面的培養,即使是研究生、博士生也不例外。”“我對學生的人品要求很高,在我看來,人格是做人的底座,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曾遇到許多非常出色有才華的人,但他們最後都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在學術上獲得大成就,這主要和本人的品德和性格有關,有的人雖然很聰敏但容不得别人,或對自己的估量過高,有的則缺乏自信。我認為,人要成功最起碼要是個正直、誠信的人,還要有健康的人格,懂得自尊、自愛和自信,這是我對學生的要求,對學生的品德和情商的培養一直是我教育學生的一個重點。” 1999屆博士深圳大學的錢超英教授深谙饒老師的教學理念,他說:“我最想強調的是:饒老師把學生作為事業夥伴,并非隻憑一種‘職業性的微笑’,而是着意于在師生團隊中培育‘人化’的思想、感受空間。”

饒先生時常教導學生“做人、做學問要大氣學養”,“做人要清清如水”,“要容得他人的好”,要做一流的人,全面地開發自我,治學與做人要兼顧。“人格、文章、人品文品,是統一的,人品是文品的根基。”“人格的完善是一輩子的事情。”“能夠全心投入自己的學術研究,不要急功近利,對大到社會、國家、民族,小到人生,都應有一種終極關懷。”“現代人的成功之路:誠信、上進、團隊精神。誠信是道德,上進是追求,團隊精神是彼此的配合、協作,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等等。這些精妙語錄是饒先生對自己人生曆程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期望。

在她76歲的時候,為了中文學科的發展,受托領銜獲批了太阳集团app首页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她夙興夜寐,不辭辛苦,即使在病榻上,也不忘看稿子,談課題,令人動容!項目順利結項,她倍感輕松,為自己終不負重托而欣慰。饒先生為學術創新、學科發展、學校聲譽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着晚學後輩,影響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2002屆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博士生導師傅瑩教授跟随饒老師多年,她說:“每每自己迷茫低落的時候,隻要去到老師家裡,就會被老師的熱情活力和沖勁所感染,對一切充滿希望和信心,猶如特效藥一般神氣。得到的,不隻是知識的傳授和思想的碰撞,還有對生活的激情與信心。”林崗教授在記叙饒老師的文章中說:“我有幸跟随饒師治學,慢慢理解了饒師溫潤而親切的‘學問的德性’。它是我們晚輩學人應當學習追慕的,我自己是雖未能至,心向往之。”

饒先生是我們學習的精神楷模。




文稿 | 朱巧雲

排版 | 汪幸

責編 | 肖丹

審核 | 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