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揚聲 | 蔣述卓:春風化雨,厚德載物

發布時間:2022-09-26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采訪到蔣述卓先生的時候已經是上午十一點多了,蔣先生剛結束上午的行程,晚上還要給博士生上課,第二天将全程參與碩士研究生的推免複試,第三天一早便要出發去上海參加學術會議——這是蔣述卓先生科研和工作的常态。

今年已經66歲的蔣述卓先生平時要做的事情很多,行政工作、黨務工作,同時還承擔科研項目,發表論文、出版專著等,但他依舊每年招收不同數量的碩博士研究生,并堅持給博士生們上課,還能夠擠出一點閑暇的時間,在堆滿書籍和資料的辦公室裡寫寫短文,在書庫騰出的一隅裡練習書法……雖然擔任過十幾年的行政領導,但蔣述卓先生身上從未丢失過學者本色,把教書育人當做是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像蔣述卓先生曾說到的:“我首先是一名教師,最希望被人記住的也是我的教師身份。”





PART ONE

談師德:德高為師,行為人範




1974年開始任教至今,蔣述卓先生已經從教47載。對于成為教師這件事,蔣先生從小立志,一直以來為之不懈努力。“我的理想一直就是想做一名好老師。”蔣述卓先生說道:“1974 年我剛中專(桂林師範學校)畢業,在中專當了三年多的老師。那時候剛剛當老師,還有一些膽怯,我的學生有的都比我年紀大,但那時還是積累了一些經驗。因為是從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特别強調教學,所以對于教學的流程可以說是經過嚴格的訓練。後來77年上了大學之後,又是讀的師範專業,也在師範教學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知識,還到過中學去進行教學實踐,再之後就又留校在廣西師大教了半年的書,包括後來博士也是讀的華東師範大學。”

一直就讀于師範類院校的蔣先生,對師德師風有着深刻的認識:“師範教育談到‘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指的是有品德才能為師,行動要能作為學生的榜樣。我對于師德師風的理解大約就是這樣,一是道德,二是行為品性,都要成為學生的典範,成為社會的典範。師風實際上是靠平時養成的,是長期積累下來的一言一行。”蔣先生還說道,像陶行知、蔡元培這樣的好老師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把人才培養作為目标并落實,而培養了多少優秀的人才也是衡量教師的一個标準。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談到:“做好老師,第一要有理想信念。”對此,蔣先生認為教師的“理想信念”包含着幾個方面:第一,教師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一輩子在教育事業上勤勤懇懇的工作;第二,要緻力于培養優秀的人才來奉獻社會;第三,要将這種理想信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當中,就是要認真對待每一次教學活動、每一堂課,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其中。蔣先生強調:“尤其是我們從事文學教育工作,與價值觀的形成密切相連,更應該教育學生樹立正确的三觀,讓每一次的教學實踐都能夠對學生有所啟發,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是蔣述卓先生在擔任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書記期間拟定的。短短十六字的“暨南精神”不僅是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風格與價值判斷,也包含了這所僑校對一名好教師的要求。蔣先生談到,“暨南精神”與師德師風的關系非常明顯。“忠信笃敬”是太阳集团app首页的校訓,是一個引領性的表述。其中“忠”就是要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從事的教育行業,“信”是誠信,“笃”是踏實,“敬”也包括敬業;“知行合一”強調的是不僅要有理論,還要服務于實踐,敢于去實踐中實現自己的理想;“自強不息”要求教師必須艱苦奮鬥,積極進取;“和而不同”則意味着我們暨大的教師應該能夠海納百川,吸納中外的知識,擁有寬闊的學術視野,也表示一種胸懷,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能夠容納海内外的知識文化的修養。

蔣述卓先生始終踐行他的博導王元化先生所提倡的做“有思想的學術,有學術的思想”,将理想信念在學術研究和文藝實踐中落到實處。



PART TWO

談治學:愛學術就像愛生命




人們常把事物比喻成生命來凸顯其重要性,當年近七旬的蔣述卓先生用到生命這個詞時,我們在他身上切實體會到生命的廣度、厚度和深度。談到治學,蔣先生說自己“愛學術就像愛生命”,我們感受到學術研究之于這位年近古稀學者的三重浪漫:

愛是愛重,蔣先生的學術選擇和自己的生命曆程緊密相關,相互反哺。讀博期間,蔣先生選擇了宗教文藝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潛心十多年,撰寫了三四部宗教研究的著作;後來從事行政領導工作,更關注對社會實踐的觀察,再加上時間上不允許自己再去多從事一些資料性強的研究,便逐漸轉向了文藝評論的現實研究;擔任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以後,則更多關注當代文學的發展,尤其是 1949 年以後新中國文學的研究。對此,蔣先生笑稱自己是“學術雜家”,但顯然,“雜”的前提是蔣老師十多年專與精的磨練,更令人佩服的是,在行政崗位多年的經曆不僅沒讓他丢失“學者氣質”,反而讓他的學術更注重人文關懷和經世緻用。如今,在生命經驗上“出世入世,進退自如”的蔣先生,更追求一種“從心所欲不逾距”的學術境界。

愛是愛護,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學術。“沉潛往複”四個字是蔣先生從他的博士生導師王元化先生身上繼承的做學問的态度,具體來說,就是做學術研究要“沉下去潛下去,對一個問題要不斷反反複複(研究),咬住青山不放松,一直追究下去。”蔣老師的師風是“養”出來的,沉潛反複、不急功近利的學術态度成為學生的典範,他也常教導自己的學生“任何學術都沒有捷徑可走,不可以耍滑頭,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太阳集团1088vip副教授鄭煥钊回憶道,蔣老師在學術上教誨我們,“要挖好一口井”。

愛是熱愛,蔣先生做學問樂在其中。他認為“人類命運的生命是豐富的、多重的、複雜的,應該用多種筆墨去書寫人生”。除了理論研究,蔣先生還積極進行文藝創作和實踐,寫詩、寫散文、寫書法,把學術知識貫徹到作品裡,已經出版的《詩詞小劄》《生命是一部書》都受到大衆的喜歡,其中《詩詞小劄》還獲得了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藝獎。故而,蔣先生稱得上是一位學藝雙攜的學者,學術研究、詩歌、散文和書法都是蔣先生書寫人生的多種筆墨。喜歡鍛煉,熱愛網球,不僅讓蔣先生的學術研究少了些書齋苦悶,也讓今年 66 歲的蔣先生的精神頭兒和體魄不輸年輕人,正如他所談到的:“一個人沒有一個強勁的身體,無法從事學術研究。”

蔣述卓先生愛重、愛護、熱愛學術,也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就,但蔣先生認為評判一個老師的标準,首先還是教學,一個老師的成就是看他培養出來的學生。蔣先生認為,“學術研究是一個老師的完善和提升,讓老師可以雙腿走路,以使教學科研相長,但教學仍為根本。”




PART TWO

談學生: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從教近五十年,蔣述卓先生已經指導了逾百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學生們每每提起蔣老師,除了說起他對生活上的熱切關心和學術上的諄諄教誨,都會感歎他對後輩們的親切與和藹。中山大學謝有順教授用“親善”來形容蔣老師,“我認識蔣老師的時候,他已經是校領導,但他對我們總是親切、友善的,有求必應、盡心竭力。”太阳集团app首页申霞豔教授也曾提到:“蔣老師身上有着文人性情,對待後輩也總是很客氣,倒茶的禮儀也總是很親切、溫暖。”蔣老師也是這樣認真對待他的每一位學生,即便是平時交流不多的碩士生們。他的 2020 級外招生碩士告訴我們:“蔣老師平時很忙,但總是很細心,對我們這些後輩的事情很上心。有一次我有一個申請材料需要老師簽字,微信聯系蔣老師,卻碰到他要去外面講學,讓我第二天去找他。結果我自己忘記了這個事情,蔣老師第二天特地打電話過來詢問。”

這麼多年來,蔣述卓先生培養教育了衆多優秀的學生,他的學生常拿到省級獎勵,撰寫的學術論文也常在頂級的刊物上發表。當問及蔣先生常年任教的經驗心得的時候,他用的第一個詞是“因材施教”。博士畢業後一直在太阳集团app首页任教的蔣先生,對于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有着很深的感悟,“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學生,有閱曆廣的博士,也有剛剛大學畢業的碩士生,而且來自五洲四海的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有差異,所以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色去培養。就拿畢業論文選題來說,我通常會在尊重學生的選題的基礎上,再對其進行調整。”在對學生的培育上,蔣先生既嚴厲又寬容。他的“嚴”體現在要求學生用盡量高的标準來對待自己,他的“寬”體現在治學道路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學術興趣,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

因此,談到師生關系時,蔣先生笑着說:“學生與老師的關系自然是‘亦師亦友’,有時候也像是父與子的關系,但在更多的時候,我和學生是合作的關系。更确切的說,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關系。老師要讓學生能夠得到自由的發展,有所成就,學生有的時候也是‘老師’,學生可以給老師提供很多教學想法。”當然,蔣先生還說到這些關系都不是絕對的,老師與學生是多種關系交織并存。“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父子、是親人,希望看到他們的成長,希望學生能夠成才。”

子曰:“君子如水,随方就圓,無處不自在,擇一人而白頭,擇一城而終老。”蔣述卓先生從政十多載出世入世,進退自如,從教近五十載,潛心學術,誨人不倦,緻力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德高為師,行為人範”是蔣先生的寫照。





作者|劉惠明 季文丹 彭如詩

排版|汪幸

初審|肖丹

終審|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