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仲明,湖南衡東人。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主編。出版專著10餘種。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發表論文28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多項,曾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優秀成果(人文社科類)二等獎和王瑤學術獎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 于匮乏中追尋心靈自由 ·
“外在的自由固然重要,但心靈的自由更為重要。”在一次博士生課堂上,賀仲明教授如是說道。這不僅是其生活之書扉頁上的隽語,也是其作為文學研究者的自白。這種對心靈自由的執着探尋,始源于對文學力量的相信,借力于對文學審美本質的堅持。而這一信念,不是在膏腴土壤中培育的鮮花,而是在“雙重匮乏”中頑強生長的勁松。
賀仲明的童年一直在農村度過,那時的他正處于渴望閱讀的年齡。但在當時特殊的時代環境中,文學作品非常匮乏。不過越是在文學匮乏的時代,越凸顯出文學的價值意義。《水浒傳》《三國演義》等在民間流傳的古典文學作品成為賀仲明寶貴的文學讀物,一本封面已經缺失了的《裴多菲詩選》更是成為他的文學啟蒙,詩歌中所表達的對生活的追求和超越,讓他感受到文學之美。由是,賀仲明對文學的敬重與向往也就愈加深刻。1985年,大學畢業後的賀仲明在湘西地區工作,盡管已經參加工作,但他并未減退對文學的熱愛。同時,這一段與現實社會的直接“交鋒”,更為他進一步求學和從事文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與現實啟示。
在南京大學深研沉潛的歲月,使賀仲明對中國社會和文學本質的認識,從感性體悟上升到智性認知。也正是在對當時中國社會精神匮乏的隐憂中,賀仲明更為笃信,文學擁有作為精神支柱的作用和以美“化”人的力量。四十多年來的中國社會變化極大,我們從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到精神上普遍不安甯的時代,置身于“無依之地”。對于這一現狀,賀仲明并不贊同引入宗教精神來彌補精神信仰的缺失,而是主張建構一種泛文化的信仰。其中,以審美為核心特質的文學,更應該發揮其美育作用,以其審美文化“化”人,激揚民族精神。
可以說,童年時期文學匮乏的體驗和對中國社會精神匮乏的隐憂,引申出賀仲明教授對文學力量的信仰與對文學審美的重視。而這兩點,恰是實現心靈之自由的方法路徑。
這種始終相信文學自身的意義,看重文學審美問題,維護文學自身特點的信念,始終貫穿在賀仲明教授的批評實踐中。在各種理論思潮與研究方法更疊、激蕩的當下學界,賀仲明教授的文學批評研究始終秉持“以文學文本為基礎、以文本分析帶動文學問題”的開拓治學精神,以敏銳的眼光、獨立的批評立場,剖析文學作品的審美特質與價值内涵,判斷其反映世界的深度、真實度與藝術成就,并提出建設性建議。
“既然以文學批評為職業,那麼就應該促進文學發展得越來越好,更具文學魅力。”這既是作為文學研究者的賀仲明教授,樸素而真誠的願望,也是其如磐的初心。他總是笑笑說自己有些“理想主義”。但正是在現實匮乏的映襯中,更顯其“理想主義”之必要、可貴。
(“魯迅·鄉土小說·文化變遷”青年論壇合影)
·在堅持中構築學術體系 ·
古語有雲:“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從批評精神到研究方法,從學術積澱到理論提升,從單個文本到宏觀現象,賀仲明教授的文學研究形成了一個豐富而完整的框架,其治學思想與方法日漸形成了較為穩固的體系。這得益于他不言棄的堅持品格——若為心之所向,便笃定堅持,方能實現學術之拓展深化。
作為一位有鄉村記憶、鄉村情懷的學者,賀仲明教授潛心深耕鄉土文學研究二十餘載。從五四文學到30、40年代文學的鄉村書寫,到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再到當下新時期鄉土小說,賀仲明教授的鄉土小說研究貫穿了現當代文學的全過程,也始終保持對鄉土文學的密切關注。面對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現狀,賀仲明教授認為,鄉土小說不會消亡,但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鄉土小說内涵的演化。
正是這種集中且持續的關注、閱讀和思考,使得賀仲明教授常能以一種“整體性視野和‘史’的意識”來全面、深入地闡發問題,從而不重複别人的言說,拓出屬于自己的洞見新意。
近年來,賀仲明教授在新文學“本土化”問題領域上頗有建樹。而這一思考,實際上也與鄉土小說研究有着直接聯系,或者說是由鄉土文學的一些問題、症結生發的深入思考。這種學術問題間的緊密關聯與相互深化,共同構成了賀仲明教授極具生命力的學術體系。
“不斷地更換研究領域或者追趕風潮,這是不好的。并不是說不能有所變化,而是說這種變化要基于深化與拓展的前提。隻有當你始終堅持、持續地研究,才能擺脫孤立看待問題的狹隘性,實現内在認識的深化。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術态度與方法。”在談及“當下的年輕學者,尤其是研究生們應具有怎樣的學術品質”這一問題時,賀仲明教授這樣說道。
“學術思考是不斷成長的過程,其間必有挫折困惑,這是任何人都難免的。”回望自己的學術道路,賀仲明教授分享了他曾經遭遇的瓶頸期:在2008年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後,他一度覺得自己沒有更多新意可做,想要尋找新的研究領域。但經過靜心思考,發現鄉土文學研究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拓展的空間,由此鄉土文學成為他無法“暫别”且發掘愈深的研究領域。
于是,我們看到了賀仲明教授後續開啟的鄉土小說的鄉土倫理、審美變遷研究,以及目前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鄉土小說與鄉村文化變遷的關系、啟示研究及文獻整理”等,正是在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中,結下了傲人碩果。
與此同時,賀仲明教授的學術研究有着深厚的現實關懷,與時代同頻共振。一方面,他始終保持着對當前文學的密切關注,主張文學批評研究,應該思考當下文學之得失與發展方向,促進文學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他認為文學研究不應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而應具有現實的豐富内涵。要使文學研究與現實發展形成良性、有益的互動關系,例如鄉土文學就與農民大衆、鄉村振興存在一定聯系。
“作為一個學者,特别是一個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關注現實,關懷當下,是十分重要的。”這既是賀仲明教授不斷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的動力來源,也是給予文學研究者的重要啟示。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暨進展彙報會議)
·在教研中收獲桃李芬芳 ·
“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寥寥數語,恰是賀仲明教授為人師表的生動寫照。在他的孜孜教誨下,一大批學子走出暨南園,或繼續負笈深造,或在各自崗位上延續光熱。
作為科研者的賀仲明教授對自己是嚴格的。即便在周末,也常能看見他來到校園,潛心科研的身影。與一絲不苟的工作态度相協,賀仲明教授的文風與觀點輸出,也同樣言之不苟,鞭辟入裡。從不做貌似全面公允的空泛之論,而是開口小、挖掘深。這不僅需要深厚的學力支撐,更要求具備獨立之批評精神。
而作為師長的賀仲明教授,也是這樣嚴格教導學生的。他将自己視為授“漁”之人,毫無保留地向學生傳授科研方法。“重視文本細讀”“以作品為中心”“問題集中,論證不枝蔓”……他常能以獨到的學術眼光引導學生抓住問題、集中論述,指出其不足,并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進行獨立思考。同時,他深知“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隻有在大量的閱讀、甄别和品味中培養了良好的理解和鑒别能力,才能真正在文學批評中漸入佳境。因此,他時常教導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及時記錄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與靈感。
正是這樣一位嚴謹治學的師長,在與學生相處時是謙遜、溫和可親的。他的教導并非疾言厲色,而是如時雨春風,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賀仲明教授十分敬重與推崇自己的恩師丁帆教授,他表示丁帆教授非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觀點,從不限制學生發表與老師不完全相同的學術觀點,這種寬容和自由對他的學術成長産生了非常好的影響。恩師的教育方式也内化為賀仲明教授自身的教育理念,他總是尊重與包容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引導其獨立性思考為重,适當地予以方向啟示。
教學之餘,賀仲明教授也十分關懷學生。每有機會,他都會抽出寶貴時間,組織師門出遊聚餐,同家中長輩一樣了解學生近況,靜聽學生們暢談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并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正是賀仲明教授教學生涯的美麗注腳。
(與學生外出調研留影)
(與畢業學生合影留念)
“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這是習近平同志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深切寄語。作為文學研究者的賀仲明教授,始終以“促進文學創作發展”為批評研究之初心使命,始終期盼能夠出現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清醒冷峻,不被時代裹挾的優秀作品。在具體的批評實踐中,他以獨立之精神,堅持之品格與深厚之學力為三驅,闡發文學之美,顯現思想之力。作為高校教師的賀仲明教授,始終以“站穩講台”為基礎本領,以科研創新反哺課堂,以嚴謹之學風,獨立之精神啟迪學子,更以謙和、包容之品性感染學生。
雖長路漫漫,任重道遠,但其步履不停,初心不改。
撰稿|湯靜雯 郭知凡
排版|林秋霞
審核|肖丹
終審|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