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語言文學組
雷瑩
年級:2019級博士
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代表性成果:Cultural facto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rminology of) Chinese calligraph, Perspectives(A&HCI,SSCI)
成果簡介:文章從曆史、社會和倫理的角度考察了影響中國書法語英譯的文化因素。首先對中國書法進行了簡要介紹,接着探讨了翻譯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翻譯時應考慮的因素,最後提出了改進意見。
鄭楠
年級:2019級博士
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代表性成果:《媒介構造與範式生産:“遠讀”方法的演變及其前景》(發表于《文學理論研究》2022年第4期)
成果簡介:弗朗科·莫萊蒂所提出的“遠讀”對西方學界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學者多将之歸結為數字人文研究的一部分,而鮮有人指出“遠讀”單獨作為研究方法的重要意義。本文提出“閱讀媒介”的概念來理解“遠讀”方法的演變過程。“閱讀媒介”是一種信息反饋裝置,具有改變讀者文本認知的功能。“遠讀”方法的演變實則是不同的“閱讀媒介”對研究者認知能力的改變:他人研究将文本轉變為專家意見、量化分析将文本轉變為數據,建構模型則在量化的基礎上将數據轉變為文學模型。一系列認知變化帶來了研究方法的變化,“遠讀”方法在演變過程中融合了多學科的思維方式,具備了成為“新文科”研究範式的潛力。
梁鋒
年級:2017級博士
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代表性成果:《山江苗語的連續變調》(發表于《民族語文》2022年第1期)
成果簡介:山江苗語的固有詞、漢語借詞、苗漢合璧詞均有豐富的連讀變調現象。固有詞、漢語借詞的連讀變調有前變式、後變式、前後變式,苗漢合璧詞的連讀變調隻有前變式、後變式。經研究,山江苗語的連讀變調不是構詞構形變調,是韻律變調。
張欣
年級:2018級博士
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代表性成果:《“世界主義”與“家園”認同 ——以海外華人作家林玉玲、李立揚的回憶錄為例》(發表于《當代外國文學》2021年第3期)
成果簡介:論文以林玉玲與李立揚兩位海外華人作家的回憶錄為典型文本,探究他們在東西方多次跨國移動中,其族裔自我與家園以及與世界的關系。兩位華人作家以文本互證的方式共同指向“有根的世界主義”,反映出在“普世化”的願景中和“無根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主義”與“家園”認同的協同與共融。
楊劉秀子
年級:2020級博士
專業:中國古代文學
代表性成果:《近代旗籍報人文實權的京味小說研究》
成果簡介:在國社科項目“近代香港報刊文學整理與研究(1840—1919)”資助下,本人發表了《近代旗籍報人文實權的京味小說研究》《近代香港中文報刊的内容變相與學術視差》等論文,希望在晚近香港報刊文學中找到一些文學、文藝層面的症結,從文史視角推促香港文學在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的道路中越走越深。截止至目前,已整理、句讀香港報刊文學資料120餘萬字。
楊玉婷
年級:2020級碩士
專業:漢語言文字學
代表性成果:《近四十年湘方言語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知識圖譜繪制和文獻計量分析》(于2022年8月被中國計算語言學大會錄用,被收錄于ACL、CCL)
成果簡介:論文基于知識圖譜繪制和文獻計量分析,對近四十年湘方言語音研究的文獻做回顧與展望。
張琴
年級:2020級碩士
專業:文藝學
代表性成果:《華海生态詩歌的審美空間》(發表于《當代作家評論》2022年第2期)
成果簡介:該文關注詩人華海體驗生态空間所生發的生命意志,分析其生态詩歌中巧用語言形式的空間張力和批判反思生存空間逐步失落的文化圖景,展現詩人重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生态倫理關系的詩學理念和責任意識。
Part 2
曆史組
李培生
年級:2018級博士研究生
專業:中國史
代表性成果:《唐定襄、雲中二都督府設置時間新考》(發表于《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2輯)
成果簡介:唐廷曾以颉利之地六州置定襄、雲中二都督府,而其設置時間存在争議。學界主流的貞觀四年說不确,其實際應置于貞觀末年突厥部落南返之後,具體時間應在唐滅薛延陀汗國後的貞觀二十一年。設置之初,二都督府轄白登等六州,至貞觀二十三年被調整并增置為蘇農等十一州。
肖天柳
年級:2019級博士研究生
專業:中國史
代表性成果:《鹹同戰時财政視野下的饷票問題疏論》(發表于《中國經濟史研究》2022年第2期)
成果簡介:本文對饷票的發行、推廣、實施效果等方面進行梳理與分析,藉此管窺饷票運作中的複雜面相,進而審視清廷在戰時背景下應對财政危機的能力。
程強強
年級:2021級博士研究生
專業:中國史
代表性成果:《東深供水工程與粵港關系的發展演變》(發表于《當代中國史研究》2022年第4期)
成果簡介:本成果以新中國成立後香港與祖國内地的交流交往交融為研究主題,從水利史的角度切入,通過全面考察東深供水工程的肇端、建設、擴建、改造過程中的粵港關系,全面探讨香港與新中國共同發展、守望相助的曆史脈絡。
王玉璐
年級:2020級碩士研究生
專業:中國史
代表性成果:《清代棚民的置産與入籍——基于徽州周家源文書的考察》(發表于《中國農史》2022年第1期,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研究及數據庫建設”(17ZDA174)階段性成果,被收入第二屆徽學學術大會論文集)
成果簡介:移民的流動及其戶籍的管理,是清代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本文旨在通過解讀徽州周家源楊氏棚民的家族文書,分析這一特殊移民群體通過置買地産的方式入籍,并最終定居的曆史過程。
陳錦濤
年級:2020級碩士研究生
專業:中國史
代表性成果:《廣東地方當局與戰後收回港九運動(1946—1948)》(發表于《民國檔案》2022年第2期)
成果簡介:抗戰勝利前後,國民政府在香港問題上躊躇不進,緻使英國重返香港。以張發奎為首的廣東軍政當局,鑒于武裝封鎖澳門的失敗,在對港問題上,奉行“尋求機會、制造借口、縱容部屬、擴大事态”的方針,欲以先行動再交涉的辦法收回主權。在廣東軍政當局的支持下,廣東省參議會率先發起收回港九運動,通過組織後援會、杯葛香港等措施,将社會各界勾連起來,推動了輿論與民意的高漲,收回運動發展成為大規模的國民外交行動,促使國民政府在對英交涉中謹慎處理。同時,收回運動亦震懾了港英政府,使其竊取城寨治權的圖謀未能得逞。然而,受制于國内外局勢,國民政府高層沒有采取果斷措施,最終喪失收回港九的曆史機遇。本文利用中西文檔案、報紙及日記等史料,通過梳理運動的發展進程,還原曆史現場,以此揭示廣東地方政府在收回運動中的作用,同時考察運動無果而終的内外因素。
Part 3
實踐競賽組
郭嘉
年級:2021級博士研究生
專業:文化創意與文化産業
代表性成果:《場景視域下車載數字閱讀生态構建:要素、障礙與對策》《虛拟數字人在圖書出版領域的多元身份構建研究》
成果簡介:《場景視域下車載數字閱讀生态構建:要素、障礙與對策》入選“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論文選”。
陳雪潔
年級:2021級博士研究生
專業:文化創意與文化産業
代表性成果:“灣區文創”——文化領域知識類IP孵化平台
成果簡介:本項目專注于文化領域賽道的IP孵化,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緻力于提供學術界最權威、優質、前沿的文學文化知識,為知識領域帶來更好的融媒體創意傳播服務,以及産業IP的開發與持續運營。以新形式傳遞知識,為文學文化品牌賦能。項目獲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校賽銅獎(校級);粵港澳大灣區(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入圍獎(全澳)。
曾拓宇
年級:2020級博士研究生
專業:文化創意與文化産業
代表性成果:短視頻時代博主經紀與廣告策劃的融合實踐
成果簡介:以廣州獨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主體,開展短視頻真人及虛拟人博主孵化業務,通過公司主體統一對外承接廣告内容創作、創意策劃、線下活動落地等業務,嘗試讓傳統廣告策劃内容在短視頻背景下發揮新的影響力。
邱奕杉
年級:2021級碩士研究生
專業:出版
獲獎經曆:
2021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大賽三等獎;
2022年第三屆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大賽校級賽一等獎;
2022年第二屆“應急科普華夏行”大學生生活安全專題競賽二等獎;
2022年全國大學生雙碳戰略科普知識競賽三等獎;
2021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大賽三等獎;
2020年第六屆滇雲網絡文學大賽二等獎。
曹丹樂
年級:2021級碩士研究生
專業:文物與博物館
代表性成果:扶胥港調查與皂洞口遺址發掘
成果簡介:參與扶胥港調查項目,尋找唐代碼頭遺址;參與皂洞口遺址考古發掘,發現浙江省蘭溪市首個距今1萬年的遺址;發表題為《珠三角地區博物館對通草畫的保護與利用》的論文。
文字|太阳集团1088vip研管辦
圖片|由論壇參與者提供
排版|邊晨越
初審|肖丹
複審|藍媛慧
終審|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