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獎風采(7) | 王棟民:我所學習的是我所熱愛的

發布時間:2022-12-01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WANGDONGMIN

績點情況4.221/63

政治面貌:共青團員

擔任職務20曆史内招班學習委員、2021-2022學年太阳集团1088vip陳家祠志願服務隊隊長、太阳集团1088vip曆史學系《史星》雜志主編

獲獎情況:曾獲2021年太阳集团app首页優秀學生幹部獎學金;2022年國家獎學金。參加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第二屆“勵耘”本科生論壇、西安第十二屆史學“新潮”本科生論壇。


因為熱愛選擇曆史



談到為什麼選擇曆史專業,王棟民同學表示自己對曆史的興趣源起于小時候他媽媽一直給他講曆史故事,到了後面識字讀書了就開始自己看一些曆史類的讀物,慢慢就培養起了很濃厚的興趣。他說:“很想去探究在我們這代人之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所經曆的悲歡離合。而且我相信,探究過去正是為現實與未來尋找更多樣的可能性。”于他而言,專業學習不僅僅隻是一個學習任務,更是自己喜歡做、願意做的事情。


王棟民同學在田野考察中


因此,王棟民同學對曆史學習有比較強的内驅力,比較有熱情和自發性。因為他覺得,留存到今天能被我們看到的史料都是彌足珍貴的,就像閻步克老師所說:“每個人的墓碑下都是一部世界史”。當然他也難免會有懈怠的時候。這個時候,王棟民同學會抛下原定的計劃,根據自己此時的想法,随心選擇一些書閱讀。“這些書一般是曆史學内我感興趣又不太了解的,也可能是文學作品、人類學民族志等等其他學科的書,通過這樣‘不求甚解’的閱讀,找回我對曆史多樣性的好奇與探索多樣性的動力。”可以說,王棟民同學一直帶着好奇與熱情探索着神秘的曆史世界。


閱讀跨越知識門檻



盡管熱愛這個專業,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阻礙。接觸新領域時需要面對的知識門檻是王棟民同學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礙。在他看來,因為曆史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專業領域已經明顯細分,每個領域都有一定的要求,每個領域的史料留存情況也不一樣。因課程學習或個人興趣原因接觸新領域時,就一定會面對相應的門檻。比如他本人,在接觸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時,就感覺到和自己相對熟悉的中國古代史有非常不同的專業要求。至于如何去克服這個障礙,王棟民同學一般是通過閱讀比較好的學術綜述,了解這個領域總體的學術動向,再選擇一兩部史學大家的經典之作,在閱讀中積累相關知識感受這一領域的研究特點


王棟民同學在進行課堂展示


打開視野、慢慢聚焦



對于專業學習,王棟民同學有獨特的學習方法。因為,“曆史學的研究對象是逝去的往昔,無所不包,需要有綜合分析的眼光和長時段的視野,對知識儲備和能力素養要求很高”,因此,在專業學習中,他比較傾向于兼容并蓄,先打開視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情、學術發展的方向等因素,慢慢聚焦。所以,王棟民同學一方面做好專業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廣泛地閱讀曆史學及其他學科的經典論著,關注曆史學科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同時,他還利用寫作課程論文和參加科研項目不斷嘗試,漸漸培養學術能力,鍛煉“問題意識”。

對于曆史學習,王棟民同學還有以下幾點經驗分享:



1

重視專業課本身的學習。認真聽課不等于把老師的講課内容全部都記下來,而是要有所思考,把老師的授課内容當成是一種解釋曆史的觀點,而不是曆史本身。



2

廣泛閱讀,豐富經曆。廣泛閱讀曆史學各個領域重要論著,體會曆史的廣博與深邃。還要廣泛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特别是田野考察,在鮮活的生活場景中體悟曆史的複雜。



3

通過寫作課程論文,參加學術項目,培養研究能力。認真對待課程作業,完成一篇匹配自己能力素養的課程論文,幫助我們找到未來有興趣深入探究的領域和方向。



4

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尋找良師益友。老師們都是非常樂于答疑解惑的。梁敏玲老師、劉璞甯老師還堅持組織讀書會,提供了交流讨論的平台。也可以參加《史星》雜志的活動,結識不同年級的同學。


勞逸結合,豐富課餘生活


學習之餘,王棟民同學在課餘時間還喜歡讀古典文學。他說:“有時候也會自己信手塗鴉一兩首詩,不過都是随便寫的,沒有嚴格遵守格律”,而且他本人也比較喜歡運動,特别是打乒乓球。勞逸結合,運動塑造良好體魄,王棟民同學的課餘生活也是他一直學習、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走出校園,理解“人生百态”


在閑暇時間,王棟民同學還積極參加志願服務。他在大一就加入了陳家祠志願服務隊,并且在大二擔任了隊長。在這兩年的志願服務工作中,王同學接觸到了五湖四海的遊客。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次在講解時,他遇到一位從山西過來的遊客。“她問了我不少陳家祠相關的專業問題。在得知我是學曆史專業之後,她很感歎地說:‘我是學理工科的,高中的時候沒有認真學習曆史,等到了工作之後才感受到曆史的魅力和重要性。所以到哪裡都會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這次經曆讓王同學直接地感受到曆史知識在廣大的非專業讀者中是有魅力的。作為曆史研究者,他認為自己有責任面向公衆,把專業認識講好講活。


王棟民同學參加志願服務


正是這一次次的志願服務,王棟民同學對陳家祠的曆史知識有了更深入的學習,也在不知不覺中鍛煉到自己的人際交流溝通能力。不過,對他來說,這個志願服務更重要的意義其實在于“提供了一些走出校園,觀察社會的窗口,有助于理解真正的‘人間百态’。”


在史學的探索之路上,王棟民同學幸運地得到了曆史系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他說到:“從大一上學期一次冒昧的請教學術問題開始,梁敏玲老師就一直耐心細緻地給予我各種各樣的指導。如同我的人生導師;劉璞甯老師和李旭老師指導我完成論文寫作,鼓勵我探索自己的學術方向;班主任羅誠老師一直關心我的學業情況。還有許多許多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他希望能夠繼續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在史學之路上走得更遠。


學習成就非一朝一夕所能獲得

積累和熱情必不可少

對于王棟民同學而言

獲得國家獎學金僅僅隻是

大學生活中一個小插曲而已

相信未來的他

一定會在他的曆史探險之路越走越遠

登上更高的曆史山峰!


給學弟學妹的話



專心緻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願以百年前京師大學堂始建之時時人的期許,與學弟學妹們共勉!



采訪 | 張菲菲

文案 | 張菲菲

圖片 | 王棟民

排版 | 張菲菲

初審 | 馬曉琪

複審 | 肖丹

終審 | 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