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柯棟,中共黨員,就讀于太阳集团1088vip曆史學系,2020級中國史專業(中國古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師從劉正剛教授,主要從事明清法律史研究。現任中國古代史與曆史文獻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2020級中國古代史與曆史文獻學班班長。
曾獲獎項與榮譽
先後在《中國曆史地理論叢》《史林》《暨南史學》發表論文。獲2022年國家獎學金,連續兩年獲“太阳集团app首页一等獎助學金”。
座右銘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立德樹人,思政先行
張柯棟認為在暨大求學近三年,自身可謂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入學時,雖為推免入學,但筆試、面試均為孫山,足可見自身基礎之薄弱。承蒙業師劉正剛教授不棄,收入門下。忝列師門近三載,直至近日方有些許成績,而這都離不開正剛師的栽培。”
劉老師高度重視對每一位學生的學術訓練。“自我們入學之初,老師便會給我們每個人一個小論文題目,讓我們嘗試着寫作。得益于本科導師的認真指導,老師認為我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讓我繼續深耕這一選題。”盡管這一選題,張柯棟早已熟悉,但是成文過程仍頗為不易。“這選題要還原的是某個家族與地方社會之間幾百年的紛争,時間跨度大,但能看到的史料卻極其有限。”如何把有限的史料發揮到極緻,是張柯棟在讀研生涯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盡管老師事務繁忙,但他每天都會抽出一定時間來跟學生交流。”就在與導師的不斷交流中,張柯棟逐漸對選題有了新的思路。寫出初稿後,師生之間更是反複修改,不斷交流,“每次老師修改後,論文上都會出現密密麻麻的批注。老師不僅把握論文方向、框架,還會反複推敲遣詞造句,史料分析。讀老師的修改稿是一種享受,删繁就簡,三言兩語便把史料運用得淋漓盡緻。”就這樣,張柯棟在入學之初,便受到了系統且嚴格的學術訓練。
劉老師在對待學生學習上是一位嚴師,但在生活中卻對學生多有關懷。“我回家一般是選擇坐飛機回家,我記得我一次回家前,向老師報備回家行程。老師得知我是打算坐地鐵前往機場,認為可能直接坐華師站的大巴更為方便,但又不知道發車時刻。他便帶着我,親自去華師站問詢大巴發車時刻。知曉發車時刻與我起飛時間不相協調後,叮囑我今晚睡覺前要記得設鬧鐘,地鐵換乘時不要坐錯。”盡管時隔日久,但張柯棟對這些師生相處中的細節卻記憶猶新。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張柯棟認為在這三年中,無論是治學研究,還是為人處世,劉老師皆對其多有教導。
研途一路,多有益友
張柯棟認為現如今能取得一定成績,除了導師栽培之外,還與諸位師友的幫助密不可分。讀研是一個吸收充足知識,進而嘗試表達自身學術觀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和導師、同門、同學互相交流與讨論,不斷完善,“在我們師門,有着同門之間互相交流,互相修改論文的傳統。在小論文寫作過程中,我曾對黃學濤、錢源初、高揚、邱德鑫等諸位師兄多有叨擾。盡管學業繁重,但各位師兄都耐心解答,提出中肯意見。”
張柯棟還記得自己第二篇小論文的目标刊物是《中國曆史地理論叢》,耗時近半年,論文大體已經敲定,但曆史地理的“氣息”始終不夠濃郁,這意味着投中的希望渺茫。“高揚師兄通讀完論文之後,建議我閱讀法律地理學的相關著作,嘗試将法律地理學的理論落實到論文之中,使論文真正成為一篇曆史地理方面的論文。”師兄的點撥,令張柯棟煥然大悟,随後又在導師的指導下,大幅度調整論文框架,細緻修改,最終投中論文。
除同門幫助外,其他師門的師兄弟也對其多有幫助。“我的畢業論文是清代法律史相關研究。涉及清代,原始檔案材料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出于種種原因,我無法查閱到相關檔案。當黎俊棋師兄得知我遇到這一困境後,在自身學業已極其繁忙的情況下,仍多次幫忙查閱相關材料。這為我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了核心材料。”
除學習外,在工作、生活中,張柯棟認為也多得師友幫助,“在暨大求學三年,期間雖有波折,但少有挫折,多有賴于師友幫助。”
求學路漫,當積跬步
如果将碩士三年比喻成一場近一千兩百天的長跑,張柯棟認為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半熱身,一半沖刺。研二第一個學期末便要開題,意味着自研二第二個學期開始,便要投入到緊張的畢業論文寫作中去。張柯棟認為倘若沒有把握好研一這一年,沒有在研一打好基礎,這将使自己在後續的畢業論文寫作極為被動。
入學初,法律史研究對張柯棟而言是一個幾乎陌生的領域,“入學後,老師便為我們開具書單,鼓勵我們進行廣泛而充分的閱讀,以争取早日入門法律史研究。雖然當時也不清楚,閱讀這些書籍,對自身到底會有何裨益,但多讀書,終歸是好的。盡管多是囫囵吞棗,但總使得自己對法律史研究有了初步印象”。研一時的廣泛閱讀,為張柯棟的碩士生涯打了一個結實的基礎。
當問到未來打算時,張柯棟表示應該會繼續沿着學術這條路走下去,“以學術為業是場魯莽的賭博,但感謝父母的無條件支持,使得我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地選擇遠方”。
圖文|張柯棟 孔亞楠 許哲煊
排版丨林秋霞
審核|肖丹
終審|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