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金秋,修建明湖的戰鬥打響了。全校上下總動員,從王越、梁奇達,史丹等校領導到機關工作人員,從老師到學生,無不為建設母校、美化校園流下艱辛的汗水,當時的情景至今曆曆在目:
勞動工具是極為簡陋的,隻有鐵鍬、簸箕和扁擔。土,全靠鍬挖、肩挑和手運。勞動強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師生們的勞動熱情十分高漲。你看,潮汕籍的方玉麟、丁身偉、丁有盛、蘇章地等同學,腰間系着水布,赤着腳,一肩挑起兩擔泥,快步如飛,一個頂倆;客家籍的賴錫房、汪漢靈、林先和,廣府籍的甯乃權、張振金等同學也不甘示弱,挑起泥擔大步流星;華僑、港澳同學恐怕從末有過這樣的曆練,從未幹過這樣的重活,但是他們和内地同學一樣摸爬滾打,從不叫一聲苦。李玉梅、司徒婵和伍素娴同學,身材是那樣嬌小,她們挑擔時把扁擔橫在雙肩上,兩手托着,走起來身子左搖右晃,樣子還真有點滑稽,但是她們仍在堅持着、堅持着……工地上,人人都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根本分不清哪個是内地生,哪個是華僑、港澳生,個個都是好樣的。
為了力争年底完工迎接新年,師生們分為日夜兩班輪流作業,每天挑燈夜戰。晚上,工地上燈火通明,歌聲、号子聲此起彼伏,師生們比白天于得還起勁,勞動場面甚為壯觀。為了趕超進度,系際開展勞動競賽,系互不相讓,你追我趕,挖土方紀錄不斷被刷新。湖越挖越深,勞動強度也越來越大了。苦幹不能解決勞動強度大和速度問題,必須想辦法改良工具。幾個臭皮匠湊在一起,受到一個同學跌坐在地上哧溜一下滑了下去的啟發。唉,何不建一條溜槽來解決運泥問題呢?說幹就幹。用圓木打樁,上面釘上木闆,簡易溜槽很快就搭建好了。同學們分别站在溜槽兩邊,泥塊一塊接一塊地快速滑送,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許多。
工地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穿黃色軍大衣的長者,像當年在戰場上指揮作戰一樣,神閑氣定地指揮着“學生軍”戰鬥,他就是工程總指揮梁奇達書記。
全校師生兩個多月的日夜奮戰,終于使工程在 1959年12月23日勝利完工。一個占地面積24 畝的人工湖展現在暨南人的面前。湖建成後,學校公開征集命名。最後,我們系的蕭殷主任和楊嘉老師中标,取名“明湖”。明湖分日湖和月湖:東邊的叫日湖,寓意早迎朝陽;西邊的叫月湖,寓意晚映月光。總稱為 “明湖”。明湖,以她的妩媚把暨南園裝扮得更加美麗了。
每當我們回到母校,在明湖邊徜祥,看到湖光激滟的波光、依依的重柳,都會流連忘返,并且自豪地說:明湖是我們親手挖的。
文|《暨南春早》劉才秀
圖|馬雲飛
排版 | 張庭萱
初審 | 張睿然 王沅怡
複審 | 肖丹
終審 | 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