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手還是對手:人工智能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沖擊與應對 ——太阳集团1088vip第二屆“振铎沙龍”順利舉辦

發布時間:2023-09-27 發布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為貫徹“新文科·新思維·新視野”的理念,引導本科生加強對現實問題、學術前沿問題的關注,923日上午,太阳集团1088vip第二屆“振铎沙龍”于廣東人民出版社多功能會議室順利舉辦。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王京州,雲南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暨大太阳集团1088vip兼職教授潘威,太阳集团1088vip教科辦主任羅嘉慶,漢語方言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劉新中,廣東省嶺南數字人文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侯興泉,中文系教師何志軍、廣東省嶺南數字人文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副主任彭志峰以及包括振铎班全體學生在内共40餘位本科生、研究生參與了本次沙龍。沙龍由程剛老師主持。



本次沙龍聯合嶺南數字人文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助手還是對手?”為主題,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沖擊與應對”,從而活躍太阳集团1088vip本科生的學術氛圍,讓學生們在交流中進步,讓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



學術彙報

沙龍伊始,程剛老師以大數據時代的愛情為引,借用馬克思·韋伯的觀點表示“可計算”讓世界祛魅,以追求效率為主的工具理性讓我們的生活日益便利,但同時也會讓“那些終極的、最高貴的價值”從“公共生活中銷聲匿迹”。同樣,人工智能讓中文人從基礎性、重複性的寫作當中解放出來,它既是助手,也可能成為對手,會不會也讓我們一些珍視的價值與能力被替代?但無論如何,技術革命的浪潮勢不可擋,我們能做的便是擁抱它,認識它、利用它。程剛老師繼而介紹了本屆振铎沙龍的核心主旨和三個層次,并希望大家能從彙報和探讨中加深對數字人文的了解。



(一)調查與訪談

我們對人工智能了解多少?

餘睿同學以《中文系突圍》為題,通過定量的問卷調查和定質的訪談形成調查報告,歸納提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對人工智能機遇的利用和挑戰的應對,并思考了人工智能背景下中文系的“突圍”。吳渲琪同學以《積極把握主動權,學習與人工智能和諧相處》為題,根據對文科學生的100份抽樣調查,彙報了人工智能對文學學科的好處、文學專業多大程度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較量,以及數字人文時代文學專業的機遇、前景與價值,表示應該正視新型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服務于文學教育行業,推動人文學科的繁榮和發展。敬才容同學以《探索人工智能服務文史學科的前景——基于對英特雷真公司CEO的訪談》為題,深入人工智能業界現場,聚焦于文史學科資料數字化技術,展示了文史學科與人工智能相處的另一種可能性。





(二)創作與研究

人工智能能夠幫助我們什麼?

張銘桐、陶俞佑同學以《AI時代的文學創作該何去何從》為題,表示無論是從AI和人類的優勢對比、AI“自己”的回答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著作權争議來看,AI都更可稱為是人類的助手。而AI的創作也形成了一種淘汰機制,将更激起人類作家們的創新潛力,也為作家們帶來全新的生命體驗和科技助力。馮琳同學以《談人工智能與網絡文學的創作》為題,表示當大範圍使用AI成為必然趨勢,我們應及時了解相關技能,把AI當成“助手”,拾起創作時的“文學直覺”,以發現新的創作可能性。

鐘耀祖同學以《當生命故事被技術收割——讀陳崇正〈懸浮術〉》為題,表示作家創作小說,人類延展人生,造物主創造文明,“小說-人生-文明”結成了一種同構關系,故事則是其中的核心。當AI技術開始“收割”故事,這不僅是一個創作主體性的問題,它還涉及到技術對人生意義,乃至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抽離。鄭冠宇同學以《粵西閩語水東話單字調系統實驗研究》為題,表示人工智能涉及到了曆史地理、科技考古、文獻計量、實驗語音等多個領域,我們應該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中的具體作用形式,并結合該領域的傳統内核,才能高質量地分析人工智能對人文學科的影響。




(三)沖擊與應對

人工智能需要我們警惕什麼?

陳聿文同學以《化沖擊為動力》為題,表示數智時代的來臨往往給傳統的“死記硬背式”教育帶來一定的沖擊,但作為文科學子也不必太過擔憂,應該把握時勢,讓人工智能成為助力,才能将“沖擊”變成學科發展的“契機”。林徐揚同學以《助手?還是對手?》為題,表示助手和對手可以兼取,針對人工智能的助手性,它能在數據收集與整理上為我們節省大量的時間;而針對其對手性,或者說一種對被替代的焦慮,則體現在其高效的數據存儲與處理能力。這些能力警醒我們不能喪失人類的不可替代性或者說主體性——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内化思考,和對現實的觀照感受。

修慧傑同學以《失信危機:ChatGPT的“欺騙性”》為題,表示ChatGPT輸出的真相隻是一個統計的真相,永遠不能與學者、記者輸出的可靠性相提并論。我們隻能謹慎使用,萬不可過度信任、依賴ChatGPT丁傑同學以《Al沖擊下的文藝生活》為題,表示AI對中文系的沖擊并未如同人們所想那麼迅猛,人類社會對AI發展的接受速度與不同語種AI間的發展差異延緩了AI進入大衆視野的速度。在文藝生活中,與其擔心将來AI的創作能力會超過人類,不如擔心AI在創作上的成本優勢對創作者所造成更大的沖擊。







(四)自由發言

在自由發言環節,老師和同學們暢所欲言,圍繞以上學術彙報進行了熱烈的讨論。潘威老師認為對技術方案的讨論不能脫離應用目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隻能用發展本身來解決,取代人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掌握了技術的人。程剛老師認為創意寫作關乎自我表達,人工智能寫作消解了寫作對現實的介入力量,同時ChatGPT因為數據獲取方式與受衆趣味,無法避免同質化和平庸化。正如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所說,ChatGPT表現出的剽竊、冷漠和順從近似于新型的“平庸之惡”。劉新中老師以“Dream Screens”為例,表示真人畫師的畫實際是在給AI繪畫提供素材,而AI繪畫則給普通人提供了專業繪畫的機會,同時專業和倫理有灰色的地方需要彌補。彭志峰老師提出AI實際上會不斷産生新的崗位,如人工智能訓練師等,因此應當擁抱技術的變革。







李秋平同學提出,當前文學創作者對于是否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焦慮,實則是這個時代怎麼看待文學本質的問題,現在的讨論大多是立足于“他者”角度,談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應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浪潮般席卷的AI産品可能會改變人們對于文學的審美标準和思維模式,讓文學的“本真”趨于黯淡。湯俊怡同學認為AI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學習和統計生成文字或圖像,但這往往隻是一種技術上的模仿,而非真正的創造和表達,其“作品”更會涉及到版權侵犯以及一系列道德和倫理問題。趙珂輝同學認為盡管不得不承認現階段的OpenAILLMs的加持下有了推理和記憶能力,但是其依然是基于LLMs 平台進行運算,人的思維複雜程度仍是計算機難以企及的,因此作為人文學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暫時還無法被取代。






沙龍形式豐富、内容飽滿,既有激烈論辯,又有歡聲笑語,三個多小時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在沙龍的尾聲,王京州副院長特别感謝了嶺南數字人文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大力支持,感謝本屆“振铎沙龍”的發起人、學術指導老師以及精心籌備本次活動的振铎班同學們。



文化參觀

 “振铎沙龍”結束後,與會人員一同參觀了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及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穿行于東山口的花園洋樓與蒼勁古樹間,太阳集团1088vip師生深切感受了中國共産黨上下求索的革命偉業及波瀾壯闊的曆史故事,大家興趣盎然、流連忘返。



本次沙龍是“首屆嶺南數字人文教學科研交流會”的先聲,與廣東省嶺南數字人文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太阳集团app首页嶺南數字人文實驗室與廣東人民出版社、廣東嶺南古籍出版社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主題緊相契合,選擇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多功能會議室舉辦,是振铎沙龍組委會的新嘗試,旨在開拓本科生的視野,走向并擁抱更廣闊的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事業。





文院學子

聽其铎 振其聲

以如炬的眼 以思想如泉

悉心傳遞中華之美




圖文 | 付淇琳

責編 | 付淇琳

初審 | 程剛 羅嘉慶

複審 王京州

終審 | 魏霞